一个人改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忘记了什么,二是明白了什么。
脑海里没有橡皮擦,所以不会突然失忆;但随着年龄增长,会越活越明白,哪怕开始只是朦胧的感觉。
工作一年多,初入职场的忐忑和兴奋慢慢逝去,日子开始平淡如水,总感觉这不是想要的生活。那时住公司宿舍,旁边有个小广场,每晚有大妈们跳广场舞,我也是其中一员。相对跳舞时遇见同事的尴尬,我更在意,可以动起来,打破固有节奏。
都说距离产生美,距离其实产生的是更遥远的距离。辞职,回到初来深圳的地方,同学们都住在那里。一年半的偶尔联系,工作的不同,大家交流的越来越少。随着回归,一两次聚餐,微信互动,仿若又回到大学时代,跑步的契机由此而来。
如猫叔小灶群视频宣传里提到,很多时候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知道。工作后慢跑就是我不知道的,而且不敢尝试的。
印象里的跑步画面停留在,初一运动会100米未入选参加,高三和大一运动会100米,大二运动会200米,大一体育考试800米的不及格和补考后虚脱的身体、煞白的面色。短跑和长跑表现的差异让我的意识停留在只有爆发力,没有耐力的阶段。
同学中有一位喜欢接触新事物,如早期的苹果机、读书、跑步等。他用实例向我证明,慢跑是可行的,而且随时间拉长,距离也更远。想改变,就先从跑步开始吧。
一周、二周、三周,第四周开始变得拖沓,不想出门,身体也累。同学说,第四周是疲倦期,扛过去了就好了。在他的陪伴下,渡过最艰难的时候,后来哪怕中断几个月,也很容易拾起而不会再疲倦。所以有共同兴趣的小伙伴是很重要滴~~
找最适合的距离。1KM,2KM,3KM..5KM,平时大部分时间是5KM,时间和距离都刚刚好。偶尔会加到10公里,半马前,只进行过3次10KM。虽然半马安全跑完,但其实没有进行系统的训练,有安全风险,建议参加比赛的童鞋们还是跑前做计划,好好准备。
不追求数据。刚跑步的时候,排次很满,除开天气原因,每周至少六天。除了带来体力的提升,压力也随之上升。某天因为事情耽搁未跑,就是产生负罪感,这与初衷相背。跑步的时间越长,对这项运动越喜爱,越清晰初衷:它应作为终身运动,保持运动状态。现在每周目标是至少两次(外事耽误也不会再有负能量),其它时候加入室内运动(马甲线练了一个月也没见着效果)。
享受跑步状态。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运动,昏暗的路灯,周围来往的人,热闹的街景和自己的呼吸声。有时思考,有时唱歌,有时会因行人而好奇。心情随着跑步飞扬。
改变,从跑步开始。开始读书,学习理财,在新年里做计划,做总结,报名感兴趣网课;2017年遇到小灶群,更是认识一群在进步的小伙伴。
未来还很长,可以一项项尝试新事物,保持好奇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PS:虽然跳舞水平一般,但是体育舞蹈课也修了两年,哈哈~~~
错过了作业时间,不过好久没写这么多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