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之美:返璞归真的智慧

“拙”这个字,起初是贬义,意指笨拙、不灵巧、不纯熟。它似乎与“精致”“美好”无关,甚至常被用来形容粗陋、欠雕琢的事物。然而,中国的古人却总能够在这些看似平凡甚至“不美”的事物中,发现深刻的韵味和独特的美感。


中国的艺术讲究“拙”:画家钟情于枯笔焦墨,诗人以“拙句”为奇作,匠人崇尚粗朴雅器。这些看似粗糙、不够精巧的东西,却在中国美学的境界中焕发出一种别样的光辉。


“拙”,并非笨拙,而是一种自然的本真;它不是技艺的缺失,而是对繁华背后生命本质的体悟。古人追求“藏巧于拙”,将“拙”视为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命美学。



拙,是不刻意的本真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追求“巧”。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总希望能够从粗糙走向精致,从稚嫩走向成熟。然而,老子却提出了一个反方向的思考:“大巧若拙”。这种“不巧之巧”是对自然之道的尊重,是一种超越技巧的纯全之美。


苏东坡曾画过一幅《枯木怪石》,画中只有一棵枯萎的木头和一块丑陋的石头。与工笔画的精美花鸟相比,这幅画显得粗陋无奇,但其中却自藏生机、一派天成。这种“拙”的美,不是为了讨人喜欢,而是让人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力量。


傅山写书法时讲究“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他认为,过分的圆润与技巧会让作品变得甜腻、俗气,反而失去了自然的味道。真正的“拙”,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它不刻意讨好,也不追求完美,而是遵循内心,保持本色。


然而,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许多人对“拙”产生了误解,认为“拙”就是粗糙,甚至刻意用做作的粗陋来标榜自己的“独特”。这样的伪装,只是“弄巧成拙”,而非“大巧若拙”。真正的“拙”,是天然而成,不逢迎,不矫饰,是一种源于心灵的自然之美。


拙,是一种回归


“拙”,往往带着一种时间打磨的厚重感,因此常常与“古”相连。古拙之美,有时间沉淀的痕迹,有静穆崇高的气质,也有一种超然世俗的情怀。


书法中讲究的“金石气”,便是一种古拙之美。在斑驳的拓片上,历史的风霜赋予了文字独特的韵味。那沉寂的黑白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而从容的力量。在古拙之中,流淌着时间的安静与生命的深沉。


中国人尤其擅长领会苍老的美感。例如枯木、残荷、老藤这些看似无生气的事物,却在“外枯而中膏”的状态中透露出生命的活力。在苏东坡的眼中,枯槁之美正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经历过繁华之后,仍能够回归平淡的人,才真正体悟到了人生的智慧。


拙,也是一种回归童心的过程。它是从世俗的浮华中抽离,恢复到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正如毕加索所说:“我花了四年时间学会像拉斐尔那样画画,却用了一生的时间学会像孩子那样画画。”这种“返璞归真”的境界,是对生命本质的重新发现,也是艺术的最高追求。


拙,是生命的真实印记


在一个机械化、高度分工的时代,人们追求精巧,追求效率,却往往失去了真实与自然。浮华的背后,是空洞的虚假;过度的雕琢,反而让人失去了对生命本质的感知。


“拙”,提醒我们回到生命的本然状态,不以技巧掩饰,不以功利驱动,而是以真实的生命去感知世界。真正的“拙”,不是技巧的缺乏,而是技艺达到巅峰后的一种返璞归真。它不依赖繁复的技巧,却能触动人心,带来深刻的感动。


当我们追求“拙”的时候,我们追求的并不是粗糙,而是一种自然的秩序,是一种与天地和谐共处的状态。守住“拙”,便是守住生命的本真与纯净。  


“巧”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但“拙”却能让人内心震撼;“巧”容易让人迷失在表象的繁华中,而“拙”却能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


在浮华中守住一份拙


“拙”,看似平凡,却隐藏着深刻的智慧。它是对生命本质的尊重,是对自然之美的体悟。在浮躁喧嚣的世界里,追求“拙”是一种难得的品质,而守住“拙”,更需要内心的强大与坚定。


守拙的人,往往能够宠辱不惊、不争不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拙,是一种深刻的美;它让人放下浮华与执着,找到生命中最真实的那一部分。  


愿我们都能在繁华的世界里,守住一份“拙”,以最自然的姿态,过最纯真的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