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文在哲人和青年的对话中进行,在青年的问题和质疑中,哲人阐述出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本文会遵循书中的排版方式进行章节总结。
第一夜 个体心理学的立场阐述
第一夜中阐述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立场,即个体心理学是目的论,它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1. 它否认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心理创伤即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其认为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变相的决定论。
2. 它认为决定自身的不是过去经历,而是自己对经历赋予的意义。针对该点,可扩充到两方面。第一,此刻不由过去决定,未来也不由此刻决定,人在当下有选择或重新选择的权利。在选择中,幸或不幸均服务于对自己“有好处”,无法改变是因为比起不满和作出改变,保持现状较为轻松。第二,人有感情但不受其支配。譬如愤怒是一种可收放自如的手段,目的是想使对方尽快屈服。
第二夜 人的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
从目的论的方式讲述了种种人际中产生的烦恼。
1. 人讨厌自己,放大个人缺点是由于害怕被他人讨厌,目的是避免进入关系,避免受伤。
2. 关于自卑的阐述。困扰人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人希望摆脱无力的存在继而有了普遍欲求,即追求优越性。在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到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但无论是追求优越性或自卑感,都不是病态的,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但自卑情结代表的是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通常会放大不幸或优越情结两种表现方式。放大不幸的目的在于,我因为A而无法成功、因为A而被埋没,或是借助不幸显示自己的特别、站在道德高点支配对方,即弱势特权。优越情结指的是表现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之中,背后是一种“我因为A而非常优秀”的脆弱想法。
3. 孤独是不是因为单独生活或存在,而是因为感觉被人疏远。
4. 无法真诚的祝福别人是因为将他人看成竞争敌人,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才无法给予祝福。
5.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提出了目标。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和谐相处;支撑行为的心理目标: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6.人生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交友课题。人生谎言: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
第三夜 自由
1.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认可欲求,人之所寻求认可多数情况下是受赏罚教育的影响。“我”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活。
2. 课题分离。第一,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他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课题分离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相反干涉他人课题才是。第二,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3.关于自由。首先,人有本能性、冲动性的欲望,不想被别人讨厌也是其中一种。这种倾向性就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其次,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向上推的态度。最后推论出,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被某人讨厌,就是行使自由、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证据和表现。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的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四夜 共同体感觉
1.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指的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共同体———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共同体最基本单位是两个人,即我和你,以此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共同体范围“无限大”,从两个人到多人社会,从实体宇宙到非生物。当遇到人际困难或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考虑“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人只有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但“有用”并不是以“行为”标准,而是“存在”标准。
2. 一味追求他人认可也是对自己的执著。
3. 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横向即平等的,无上下级别的关系。纵向则有上下级别的关系。解决人际烦恼,可以从单方面建立横向关系开始。
在这点上,阿德勒提出人无法灵活到可以随机应变分别使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同某人建立起纵向关系,那会不自觉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如果同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那也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这样的论点可以延伸至职场中,在和上司的意见中,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和保持意识上的平等仍然是可行的。
第五夜 人生的意义
1. 共同体感觉的深入阐述。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的起点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分清“能够改变的”和“无法改变的”,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关注“可以改变的”即为自我接纳。课题分离也是如此。
他者信赖。敢于信任别人,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不敢去信任别人很难建立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这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工作的本质也是一种他者奉献。
2. 幸福即贡献感。
3. 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的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人具有“优越性的追求”,即希望进步或追求理想状态。但陷入不良行为的孩子会转而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4.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仅存在于刹那之中。进而推论,人生并不存在目的地。想要达到的目的地是“潜在性的人生”,而每个刹那组成的是“现实性的人生。”
现实性的人生认为人生是总是处于完结状态。就像旅行,不是到达目的地才叫旅行,从收拾行李出发的时候就开始了。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此时此刻”。
5.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了什么而活?阿德勒认为“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6. 人在选择的引导之星是“他者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