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在自己电脑里每日写写日记或者随笔或者读书笔记,可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正常人来说写东西还是希望有人分享有人看有人关注有人评论,这样才会更加持久更加认清自己的真实并在这种交流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成长的满足和充实。得到人之为人的幸福和快乐。所以,人的存在就是为了被更多的他者所关注所看见。
关注并不等于看见,看见还需要了解还需同情同理理解并感同身受,这就难了。关注他人本就难,了解并理解并感同身受就难上加难了,这就是认识的人虽多但是真正的朋友没有几个,朋友有几个但是可以随时找你诉苦找你发牢骚吐槽怼天怼地放松紧绷的神经的人就少之又少,可能是零。
所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写作走入寻常百姓家。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一个手机或者一个键盘,你就可以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创作你自己的人生简史或者你自认为的人生简史。WHY NOT?家长里短买菜做饭婆婆妈妈,吐槽和被吐槽,喜怒哀乐,评判与被评判,这就是人生日常,真实的人生就在普通人的一分一秒中。你记录了你发表了你就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你就有可能被关注被看见。
被看见这是许多人终其一生的追求啊。
这几天开始写公众号开始写日更简书开始读书笔记的准备,输出倒逼输入,作为一个普通科研工作者和教学者,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文字工作没有离开输出。每一次课堂教学都需要你的输出,需要你课后的输入。
但是这几年科研的瓶颈也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哈。不想看科研不想写不想干那些自己也看不下去的科研学术。于是对自己的职业泛起种种疑问,我适合这个职业吗,我适合这个领域吗,换一个领域是否要更加的有成就感更加能够著作等身才华横溢才思如泉涌呢。
其实我内心知道,作为应试教育一直以来的产品,学习就是为了他人为了考试为了家长的骄傲或者老师的欣慰,学习不是为了你自己,学习的过程就没有乐趣只能是艰苦奋斗永不停歇。
内心对学习没有自己自主的需求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月几篇论文一年出一本专著,是的,为了他人的需求,为了评职称的需求,为了各种需求,唯独没有自己内心的需求,怎么会持久可发展呢。
所以该有的停滞、厌恶、拖延、漫不经心一个都逃不掉。你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我找到自我的满足,你就是会厌恶和逃离。
写作,自由的抒发自己的胸臆,在这个互联网+的年代,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舞台的创造者,我想交流想告诉自己我真的需要什么,我的人生需要什么。这个需要积极的主动的深入的探索。这个探索是需要专业的一对一的诚实坦率的探索。心理学家咨询师都没有办法帮助你完成这样的独特的扔掉本质的探索,唯有你自己和你自己可以完成。
所以有所谓的治疗写作、心灵写作、情绪写作、疗愈写作、发泄性写作、疏导性写作等等不一而足。这是时代走到今天应运而生的必然产品。普通人需要写作来救赎自己来让自己逃离这一日一日的琐屑无聊虚妄的人生带来的幻灭和绝望。
这几天在网络平台上自由的写作让我发现自己重新获得一种热情,这种热情让我会不停的看书看文不停的敲击键盘不停的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而不知黄昏还是凌晨,一抬头就是一天划过,但是我留下的真实的自我的鞭挞和反思在那里一页页的让我自己看见自己的存在。
其实真实的看见原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见,本质的看见是自己对自己的觉知和感受。我感受不到自己我觉知不到自己我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我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最可怕的。被自己看见才是最本质的人性的需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