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一下《史记》的记载: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馀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祕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
意思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到沙丘,病得很严重,就命令赵高写诏书给在长城边监军的公子扶苏,叫他回咸阳安排他的葬礼,诏书是写好了,但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秦始皇就一命呜呼了!当时,诏书和印玺都还在赵高那里,也只有赵高、胡亥、李斯等几个人知道秦始皇驾崩的事儿。李斯认为秦始皇死在外面,又没有明确太子,所以就秘不发丧。并叫宦官在车中,就像秦始皇活着一样,照常让大臣汇报事情和正常提供饮食等,以隐瞒而不让人发现。
也就是说,李斯当时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秦始皇是死在外面的,二是因为秦国没有明确太子,所以才秘而不丧。至于后面和赵高等密谋,更改诏书,赐死扶苏,杀死蒙恬等,则是因为后面赵高的游说。当然也有自己衡量后,为自己权利的保持的打算。但我们今天主要从当时的情况和大局分析,而不侧重将后面因为权利斗争而体现出来的李斯自私、想保持权利的个人因素。
所以,综合起来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就是秦始皇是死在外面。最高权力的交替往往伴随着的是各方势力的斗阵,明争暗夺,甚至因为权利交替斗争导致国家动荡。当时,距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才十一年,东方六国还有许多密谋复辟的势力蠢蠢欲动,不过震于秦始皇权威而潜伏罢了。即使如此,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视到阳武县的博浪沙时,还是遭到了张良谋划的刺杀行动,不过刺杀没成功。所以,一旦秦始皇在沙丘驾崩的消息公诸于众,那么很可能导致各个反秦势力趁机造乱。在不能保证政局稳定的情况下,一般都会秘不发丧,如立邦死后四天才发丧,朱棣死在北征蒙古途中也是秘不发丧等,何况这些人还有太子。
三就是当时李斯也没有想好怎么办。李斯,是一个外来人,对于秦国而言。他在秦国没有深厚的根基,虽然他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中和之后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自己也很有才干。但是秦国国内也有很多具有才干和显赫功劳的人,显赫势力的家族。何况,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心里面肯定也想过如何保持权利,特别是在秦始皇死后。要不然,后面也不会轻易被赵高说动。而要想保持权利,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都还没有准备。因为秦始皇忌讳死亡,也没有提前做过有关部署。而且,秦始皇又是一个十分精明能干,雄才武略的人,李斯也不敢在他之前有什么动作。所以,他也需要时间来处理各方面事务。
不管于私于公,都只有选择秘不发丧。即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而后面与赵高密谋,乃至后来被腰斩而死,却是失策了,也是后话。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李斯其人。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 ,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协助秦始皇灭六国,秦统一天下后,参与议定尊秦始皇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郡县制度等,被任为丞相。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
《史记》记载: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