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立了首功。李世民不仅亲手写了《晋书·王羲之传》,还在民间广泛收集王羲之的作品三千多件,让褚遂良负责编辑整理收藏。特别是“萧翼赚兰亭”和《兰亭集序》随葬两件事更显出了李世民对《兰亭集序》的深爱。
在唐太宗的推波助澜下,《兰亭集序》也毫无争议地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也的确被人们所深爱,虽说王羲之已离去世1600多年,但它依然被现代人喜欢、学习、临摹。美中不足的是,它可能真得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也可能早就毁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摹本,最好的唐人的五大摹本: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和定武本,前四种属帖学体系,后一种属碑学体系。
现存世王羲之的唯一真迹,是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的《丧乱帖》。是一幅草书手札,全帖只有8行82字“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从文字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丧乱帖》为一篇抒发悲痛之情的信札。王羲之听说自己先辈的坟墓再次被人毁坏,非常的悲痛,心肝痛疼,但自己不能奔驰前往整修祖墓,于是写信札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这是至苦至痛且不可容忍的,所以挥洒淋漓,流贯不羁,信心而书,无意求佳而自佳。
这唯一的真迹没在国内,的确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全部风格,其雄强的风骨在点画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把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现过程出来是它最珍贵的地方。这个帖其实是《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三个帖合裱在一起的,合计纵28.7厘米,横58.4厘米。
关于此帖如何进入日本的,有两种传说,一是鉴真东渡带去的,一是“遣唐使”带回日本的。这一点很重要也不重要,好在它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才使得我们虽说很难但仍有机会可能会一睹它的真面目。
启功先生说:“《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欹侧取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韩玉涛在《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中说:“《丧乱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过程,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优于冯承素摹‘神龙本兰亭’。”
邱振中在《章法的构成》一文中认为《丧乱帖》章法“极为丰富,摆动幅度较大的折线轴线、奇异连接的重新出现、行轴线之间的微妙配合等,使它们的轴线图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动人变化……”
还有很多书法大家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综上,我认为,无论是对于研究王羲之书法也好,学习临摹王羲之书法也罢,《丧乱帖》才是王羲之最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