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格,比他们做了什么更重要 ”。科胡特的这句话,可以牵扯自体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的内容:人格学、病因学、病理学,
01 人格是什么?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是稳定的、恒定表现的,我们提起人格的时候,就是他的稳定性——功能的稳定性。
精神分析里面非常有名的,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在《自我和本我》一书中提出)
本我:是“充满翻滚着的兴奋的锅炉”,包含着原始、无结构、冲动的能量。
自我:是调节功能的集合,保持着对本我冲动的控制。
超我:是一套道德价值观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主要是围绕着内化的父母形象组织起来的。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关于人格在精神分析里面有它形成的规则,也就是它是如何形成的,精神分析给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呢,精神分析也是在阐述人格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出现了什么问题之后又导致了什么样的情绪,认知,行为,躯体反应……
精神分析里面提到的人格的稳定功能就是怎么处理这些动力,在经典精神分析中,动力就是攻击驱力和力比多驱力,在当时弗洛伊德极大地吸取了达尔文的理论,所以他把人的根本动力还是放在了生物性。
而科胡特把一个人的物质放在了首位,把生物性特质当做背景了。也就是用科胡特的话说:当自体发展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生特性才会上升到表面上来,也就是生物性被凸显的时候,说明你的发展人的特质没有发展好。
科胡特把根本动力限定在人的范畴内去看了。他更看重作为一个人的体验,不是说不重视生物性因素,只是把生物性因素作为背景性存在,而不作为主要的动力性存在。
02 一个人都有什么样的需要呢?
我们在口欲期、肛欲期、性欲期,这三个需要就是力比多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就是张力产生到满足之间体验到的快乐的集中地。
这和动物是一样的,所以说经典精神分析中的驱力理论更在乎的是一具人的生物性。
长大一些的孩子,他需要的是什么?
当他学会了一个新的技能,比如骑自行车,孩子这时就会去看父母,会去寻求父母眼中的回应,父母表现出的骄傲、兴奋,和对孩子的兴趣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重视,觉得自己很不错。——这就是镜映的需要
当他过年的时候听到炮声他害怕了,这个时候父母温柔得抱着他,对他说:这是炮声,不用怕。这时候父母是平静的、有力量的、稳定的,你会发现孩子很快也就平静下来了。——这就是理想化的需要
当他成人之后,他需要的是什么?
比如:我今天有一段自己的感触,我发到了朋友圈,还精心选了一张配图,我一会打开看看一会打开看看,我看有没有人评论,有没有人点赞,这时候我想要的关注,在乎和认可,而那些点赞,评论就是对我发朋友圈的重视。——这就是镜映的需要
比如:我在工作中,领导给我安排的项目,把这个项目全部交给我了,我在做的过程中,我好像过段时间就去给领导主动汇报。希望领导给我一些引导,一些方向,也希望领导对我之前工作有一个认可,有一个赞赏。——这就是理想化的需要
所以不管是婴儿、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需要。
科胡特说:我们从未超越我们对自体客体回应的需要(镜映的需要、理想化的需要),与婴儿期、儿童期一样,它是成年后幸福所必需的。(只是成人期的回应形式通常和儿童期截然不同)
在自体心理学中,我们就把镜映的需要和理想化的需要一起称为一个人的自恋需求。这里面的自恋指的是自恋力比多。
03 什么是重要
比如:你今天心情不错,我给你说了一个事你的反应和你今天心情很糟糕,我给你说了同样一件事,你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那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是不同的情绪影响了你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理解和感受。
再比如说你平时身体抵抗力很好,这时候外面突然降温了,和你最近身体抵抗力很差,外面突然降温了,对你的影响可能一个就是病倒了,一个就是没有事,也就是说同一件事情,它地你的影响是要看:当时你接受到这个刺激的时候,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个很重要,那么自体脆弱或者自体内聚,就是自体的两个不同的状态。
自体脆弱的人:在做饭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的焦虑,担心盐是放多了还是放少了,火候够不够,有没有入味,菜上桌了家里人没回来怎么办,会不会菜凉了,味道受影响……等等,总之一句话,做饭的过程中带着很多的焦虑,很多的担心在做。
等菜上桌了,大家也很爱吃,孩子吃的很香,这时候他开始一会说:吃慢点,你吃饭动静太大了,或者不停的抱怨:今天买菜被卖菜的给骗了,做饭的时候发现厨房很乱,找东西找不到了……
自体内聚的人:他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投入,他没有那么多的焦虑和担心,他很有信心,他相信别人会喜欢他做的饭,当别人吃的很高兴的时候,他也能享受这种别人对他做饭做得好的镜映的回应,并且能更有信心,更富创造力,在以及后继续做这件事。
自体脆弱的人:他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带着很多的焦虑和担心,各种紧张、忐忑,等家人吃的很高兴的时候,他好像承受不了家里人吃得香这一对他做饭的镜映回应,所以有各种方法,破坏这种镜映的回应,抱怨啊,指责啊……破坏了大家吃的香的氛围,因为他承受不了,这个镜映的回应对他来说冲击很大。
所以说父母的人格状态和做了什么到底哪个更重要,看的就是哪一个结孩子的自体发展影响更大——是形成孩子脆弱的自体还是内聚的自体,这就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04 做了什么?
一个小女孩,8、9岁,爸妈打算出去旅游,但是犹豫要不要带孩子去,因为后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试,孩子自己去和妈妈说:妈妈,你和爸爸去旅游吧,我不想去了,我想在家好好复习。
妈妈一把抱住孩子:宝贝,妈妈真是为你骄傲,又把爸爸叫来,和爸爸一起把孩子表扬一通,逢人就说:我这丫头呀,为了复习考试自己主动说不去旅游了,我这个当妈的啊,真是太欣慰了……
我们看,当孩子说自己不去旅游了,要看书复习,爸爸妈妈给予赞赏、肯定、夸奖,这些都很充足,要说这个时候父母做的真的是教科书版的,很完美。
但是如果,我们加上孩子说这句话之间的内心体验呢,我们来看看:
孩子其实内心是非常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的,她很期待去,但是她无力反抗,她只能把自己想去旅游的愿望压抑了,再告诉爸妈说她不想去。
而妈妈把孩子压抑之后的表现,当成了孩子本身就是这样想的,她听见孩子说我不去旅游了,她迅速就有反应:真乖啊,孩子太懂事了,妈妈忽略掉了孩子压抑的那部分。
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这孩子真是懂事啊,我们也想把孩子培养成这样,怎么才能培养成这样呢?
科胡特说,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环境中,在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了自己的自体。
那既然孩子的这份懂事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慢慢形成的,那与父母什么样的互动能形成孩子的这部分特质呢?或者说父母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能与孩子形成这样的互动来促使孩子形成这样懂事的特性?
假如这对父母就是你的朋友,当他们告诉你孩子自己不愿意去旅行,要自己留在家中复习,你会是什么反应?
“你们咋教育孩子的,这么懂事,这么知道用功,一点都不贪玩。”我想很多人很自然的表露出来这样的羡慕。
这对父母听到这些话是什么感觉呢?开心啊,得意啊,自豪啊,这本身没有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对我们的肯定啊,赞赏啊,关注啊,认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需要的镜映回应。
父母有镜映的需要,孩子也有想得到父母镜映回应的需要,任何一个孩子都希望妈妈为自己骄傲,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赏,认可和肯定,这个女孩为了父母的镜映回应而压抑自己也想去旅游的愿望。在她压抑了之后,她确实得到了父母对她的镜映,父母也通过孩子得到了别人的镜映。看似皆大欢喜?问题在哪?
如果父母长期,总是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想得到别人的赞赏啊,肯定啊,欣赏的眼光啊这一镜映的需要,利用了孩子想在父母那里得到的镜映的需要来让自己得到镜映的情况,这就是问题。
注意一下,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和两个步骤:
一个前提:父母有得到镜映的需要,孩子也得到了镜映的需要,因为镜映的需要要贯穿一生的。
两个步骤:1.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表现好来得到父母对她的镜映。2.父母利用了孩子这一需求来满足自己镜映的需要(也就是通过孩子的表现好来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夸奖)
所以问题在于:孩子被父母利用了!具体说:孩子的镜映的需要被父母利用来满足父母自己的镜映需要。
家里来客人了,妈妈对孩子说:来,宝贝,你看阿姨难得来咱家,快给阿姨表演一下你学的什么什么,孩子其实这个时候不想表演。妈妈说,就一小段,快来,好孩子。孩子表演完,鼓掌呀、喝彩呀,孩子在这个时候得到了父母的镜映,父母也通过孩子得到了别人对他们的镜映。可是你会发现,孩子这个时候内心体验是很复杂的,她听到父母和别人的夸奖她也开心,但是她同时感觉到自己被利用了,父母利用了他,来得到他们想要的镜映,孩子觉得自己被抬上去了,因为父母没有看到她不愿意唱的那部分,父母只看到了他们愿意看到的那部分而已。
有些父母看重孩子的学习,是因为孩子在学习上能给父母带来别人对他们的镜映的回应,除此之外,学习之外的地方,父母是看不到的。孩子就只发展自己擅长的那一面,不停地提高学习成绩,什么生活能力、动手能力、人际关系那些都不重要,学了也没用,得不到镜映啊。这就是一白遮百丑,哪里能被父母利用让她们获得镜映她就发展哪里,因为父母只有在能被他们利用的地方镜映孩子,就是那个白。
再比如有些妈妈,婴儿一出生,她抑郁、焦虑,她就成天抱着孩子一刻不分离,觉得自己被孩子需要的,有价值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习惯无论什么情绪都跟孩子讲,在给孩子诉苦的过程中,妈妈的理想化需要的张力就被释放了。妈妈在诉苦的过程中,情绪能慢慢平复,这个时候孩子满足了妈妈的理想化需要——妈妈的自恋需要。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很听话,很会捕捉别人的情绪,会帮妈妈做这个干那个,让妈妈开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可能是懂事,但也很抑郁,内心非常愤怒。他仿佛成了妈妈的垃圾筒,仿佛这个家里所有的情绪都要他去处理,仿佛他做什么事都是相关于我这样做,妈妈会开心,会欣慰,总之一句话:我做什么能让我妈心情好我就去做什么。
05 彼此的镜子
长期被父母利用来满足父母自己自恋需要(镜映或理想化)的人,在自体心理学中也叫被父母进行自体剥夺的人,就很容易形成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弊端呢?
1、这样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心里极大的愤怒,因为自己被长期利用着,而且是靠着自己成长中的需要(镜映的需要)来利用自己。
2、自己得到的镜映回应是无法滋养自体?为什么呢?我们说夸大自恋力比多就是表现自己,表现自己很好,很不错啊,能让爸妈开心啊,能照顾全家啊,到了较后期发展成了一种镜映需要,那么我们说父母这样一直夸奖孩子啊,利用孩子啊,让孩子的这部分自恋力比多一直流动着(因为一直被满足问题被利用得满足)没有遇到挫折,就发展不了自体。
世间的万事万元物,都是我们的镜子。你看着它们时,你也在它们的镜面上留下了镜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反之也一样,你看着一个事件的那一刻,那个事物也因你的注目而得以存在。
所以作为父母,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让自己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并有意识地改变,孩子才会成长的更健康。
我是文文心儿,喜欢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喜欢记录生活、记录故事。
喜欢分享走过的旅程、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我正在参加日更活动
其它专题链接:
感谢耐心看完此文的你,喜欢就帮我点亮左下方的小桃心❤️吧。您的关注和点赞都是对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