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实践,发现温柔这件事在现实中是存在更多意义的,并不只是一个和人交往的技巧。
温柔的定义是什么?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就是温和,柔和;像水一样包容;有很多缓冲的余地;如沐春风。
出处是:《管子·弟子职》:“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
意思偏向于和、顺、柔。也即:
行为上要体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和顺从,以及对他人的柔和与耐心,不急躁,不暴力,是儒家倡导的谦和与恭顺的品德。待人和气、举止文雅、性情平和。
即使个人有一定的优势,也应该保持谦逊,不应滥用力量或能力去欺压他人。
从这个定义可以大概看出来,在和一个温柔的人相处的时候,会比和不温柔的人相处更舒服。因为他的包容理解,你会有更大的空间做自己,也有更大的空间做一些尝试和犯一些小错。
那么,温柔在现实世界中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回想对自己温柔和对他人温柔的案例。
对自己温柔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包容。包容自己的懒惰,包容自己的错误。有更多容错的空间。
平时你可能对自己很严格,要求自己在很多事情上做得完美做得好。但是如果你对自己温柔,你就会在自己偶尔偷懒的时候减少对自己的责怪。也会更加允许自己犯错和试错。
允许的力量对于心灵来说是很治愈的,它能减少你的内耗。
对于他人的温柔呢?最明显的一点是,他人会觉得和你相处很舒服。他不用胆战心惊如履薄冰,不用担心说一句不对的话你就会生气。因为你像水一样,被挑衅或受到外界刺激时更少被激惹。
同时,你也会更少胁迫他人,因此会表现得对他人更加尊重(与不温柔的人比起来)
因此,温柔的作用也就反映出来了:
- 更容易拉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 如果你一直温柔而不是假装温柔,那会更容易维持你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维持和拉近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动态维稳,一个是发展)
- 有利于自我成长。在制定计划和提升的时候压力减少,长期来看有利于发展。
那么思考一下现在社会对温柔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两个令人迷惑的的现象:
- 为什么人总是会对自己最亲密的爱人和家人不温柔讲话,对其他人温柔呢?
- 温柔既然是很好的与他人交流技能,那么为什么大部分人没有拥有?这是社会教育的原因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想法是这样:
因为我单纯觉得温柔是一种社交技能,而没有考虑过它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作用。它被我当成一种平时摘下来,社交时候带着的面具。(实际上我对自己是严苛的)
所以对待他人的时候,因为他们和我的距离相对较远,所以我没有和他们是一个整体的感觉。所以也就没有要让这个整体变好的意思,所以就对他们没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会用最能拉近社交距离的方法交流。
但是对家人的时候,我更考虑到我们是一个整体,所以更希望进步。所以就会不考虑以温柔的慢速(不要求结果)相处,只会考虑怎么能达到更好生活,于是就会严苛(就像对自己的严苛一样),会定计划,会希望对方执行。
尤其是,比起自己的感受,我们对于他人的感受更难感同身受,因此就会不考虑对方是不是在执行过程中有负面情绪,怎么去缓和这个负面情绪。(实际上对于自己的时候还不会那么严苛,因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会停下来保护自己)
由于我们都是没有训练过的个体,所以就会错误的使用【温柔】和【严苛】。实际上,温柔地有意识引导对方,加上严苛的计划。这样的整体,有刚有柔,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会让对方更容易学习到你想要让他做的事情。
(这就说到不双标的重要性了,你可以通过这同一件事同一个态度在自己身上和在别人身上作用的不同,来观察这个机制,以及补全对机制的认知。)
另一个方面,(朋友的补充):陌生人的相处,我们更有可能在意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家人的话,不用在意他们的看法,因为他们了解我们。引用她的话:
我觉得和家人温柔和不温柔的时候在生活中肯定都会有,但比较亲密熟悉,关系是一直存在的,就会潜意识认为家人会包容自己的一切(包括一些不好的态度和做法),但是在和其他人,因为不是很熟悉,可能还是没见过几次面,会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套上社交的面具,也就更小心翼翼一点。
对于第二个问题,还在考虑...先读书去了,挖个坑
有一些想法:
- 这个社会更称赞坚毅、果敢、甚至强势,这些被看作更有利于竞争和成功的特质,是更有力量的表现。
- 这是一个个体的、陌生人的社会。温柔是一种包含了脆弱的体验,人们因为恐惧,拒绝所有包含了脆弱感的情感。
- 西方社会和现代社会对于边界的强调,让我们更强调人际中的尊重。尊重防止我们互相伤害,但这是一种冷漠的被动感觉。温柔是更主动,更柔软和亲密的触及内心的东西。
- 社会压力大,对上班族来说,周围的人同事老板都不会温柔对自己,自己又何必温柔对他们.
- 说话做事情温温柔柔的人还是很多的,这属于个人的性格,但是就包容这点来说,现在的人大部分都是自私的,包容别人意味着别人舒服,但自己利益可能受到损失。(包容不应该是无条件包容,温柔不等于包容,温柔应当是双赢的品质)
最后结合今天的随笔来谈一谈
- 怎么帮助(教育)一个有心理问题和生活习惯等问题的成年人?
- 怎么和有心理问题的人沟通?
我认为可以参考两种心理疗法,并且结合是更有效的,只用其中一个疗法的话,会有点极端,效果是不好的。
想象自己是需要作为一位心理治疗师,有耐心地与这个人进行交流,采用以下方法:
-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以解决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为目标的实证支持疗法。在CBT中,治疗师会帮助客户识别和挑战扭曲或消极的思维,并用更现实和积极的思维来替代,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
-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rapy)HPT:强调治疗师通过展现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和真诚来建立与客户的联系。认同对方的感受和经历是共情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帮助客户感受到被理解和接受。
例子:
假设有一位名叫张先生的客户,他因为长期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而感到焦虑和抑郁。张先生在接受治疗时,治疗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结合人本治疗和CBT:
- 建立关系和共情(人本治疗):
- 治疗师首先通过倾听、理解和共情来建立与张先生的信任关系。治疗师展现出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同理心,让张先生感到被接纳和理解。
- 治疗师可能会说:“张先生,我听到你描述了在工作中的压力和与同事的互动问题,这听起来让你感到非常疲惫和孤立。我想了解更多关于你的感受。”
- 探索内在体验(人本治疗):
- 在建立了信任关系后,治疗师鼓励张先生探索自己的内在体验,包括他的价值观、信念、目标和情感。
- 治疗师可能会问:“你认为是什么让你感到如此焦虑?你的价值观在这些问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 识别和挑战认知扭曲(CBT):
- 接下来,治疗师引导张先生识别和挑战那些可能导致他焦虑和抑郁的消极思维模式。
- 治疗师可能会指出:“你提到你认为同事们都不喜欢你,这好像是一个假设而不是事实。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这个想法是否真的准确。”
- 行为实验和技能训练(CBT):
- 治疗师与张先生一起设计行为实验,以测试他的消极思维,并教授他新的技能,如放松技巧、时间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
- 治疗师可能会建议:“让我们尝试一个小实验,下次你在工作中感到不被喜欢时,试着主动与一个同事交流,看看会发生什么。”
- 整合个人成长和认知改变(综合方法):
- 最后,治疗师帮助张先生将新的认知和行为技能与他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目标相结合。
- 治疗师可能会说:“我们已经一起挑战了一些消极思维,并尝试了一些新的行为策略。现在,让我们思考如何将这些改变与你对更充实生活的追求相结合。”
通过这种方式,治疗师不仅帮助张先生改变了可能导致心理困扰的认知模式,还支持他探索和实现自己的个人潜能,从而实现更全面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