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375页原文:
完美,人所共知的真正完美。完美是贫穷。但贫穷意味着感恩,感恩是爱。实际上,完美也是牺牲。感恩是快乐和阴影的参与。完美是终点。终点意味着起点,因此完美既意味着最渺小,也意味着最渺小的可能起点。一切都是不完美的,因此完美即是孤独。但孤独寻找团体,因此完美也意味着团体。我是完美的,但只有了解自己的局限的人才能完美。我是永恒之光,而站在白昼和黑夜之间的人是完美的。我是永恒之爱,而把献祭性的刀放在爱之旁的人是完美的。我是美丽,而对着神庙之墙打坐的人和修鞋挣钱的人是完美的。完美的人是普通的,孤独的和一致的。因此他追求多样性、共同性和含糊。它通过多样性,共同性和含糊走向普通、孤独和一致。完美的人了解痛苦和快乐,而我是超越快乐和痛苦的福佑。完美的人了解光明和黑暗,而我是超越白昼和黑夜的光。完美的人了解上和下,但我是超越高和低的高度。完美的人了解创造和被创造,而我超越创造和众生即将产生的意象。完美的人了解爱和被爱,但我是超越包容和哀悼的爱。完美的人了解男人和女人,而我是救世主,是他的父亲和儿子,超越男性和女性,超越儿童和老人。完美的人了解升起和落下,而我是超越黎明和黄昏的中心。完美的人了解我,因此他和我不同。
这一段极具冲击力、充满悖论与深刻洞见的文字。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完美”的刻板印象,将完美置于一个超越二元对立、充满张力与流动性的神圣空间。理解它需要放下固有的逻辑框架,进入一种更宏大、更包容的宇宙观。以下是我对这段文字的深究后的感悟和理解,力求保留其深邃的“完美”诠释:
感悟:二元悖论之统一
这段文字仿佛一道刺破迷雾的强光,照亮了“完美”那被长久误解的、幽深而辽阔的本质。它不再是终点线上遥不可及的奖杯(张兆鹏老师说跑步是奔着奖杯还是享受过程),不再是剔除一切杂质的冰冷晶体,也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极致。相反,它被揭示为一个充满活力、容纳一切矛盾、并在悖论中达到和谐统一的动态过程。
1. 完美即贫穷:感恩与爱的根源
打破了对物质丰盈的迷恋。完美并非富足,而是“贫穷”——一种内在的空灵与敞开状态。这种“贫穷”迫使灵魂转向最本质的感激(感恩)。因为一无所有,反而对存在本身、对微小的馈赠充满感激。而感恩,正是爱的纯净泉源。完美因此扎根于对生命本身的深刻感激与热爱。
2. 完美即牺牲:通往快乐与阴影的参与
完美不是安逸的避风港。它包含“牺牲”——意味着放下小我(写50个优点时张老师对善良的解读)、拥抱变化、承受必要的损失。这种牺牲并非痛苦的终点,而是参与生命全貌(快乐与阴影)的勇敢行动。完美不是逃避阴影,而是深刻理解并整合它,在光与暗的共舞中找到更深邃的喜悦。
3. 完美即终点(也是起点):渺小与无限的可能
完美是“终点”——它代表着一个循环、一个阶段的完成,是圆满的顶点。然而,真正的终点并非死寂的终结,它必然孕育着新的“起点”。因此,完美同时指向“最渺小”的状态(回归原点、空无)和“最渺小的可能起点”(蕴含着无限潜能的种子)。它既是完成,又是孕育。
4. 完美即孤独(也是团体):在统一中拥抱差异
因为“一切都是不完美的”,追求或达到某种完美境界必然带来“孤独”——一种难以被普遍理解的独特体验或存在状态。但孤独并非终点,它天然渴望联结(“寻找团体”)(张兆鹏老师经历的写照:国内最贵咨询师孤勇者,现在和心时代携手同行)。真正的完美,最终也“意味着团体”。这揭示了完美的悖论性:它要求个体在内在达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孤独的、一致的),但这种内在的圆满又驱使他向外拥抱世界的多样性、寻求共同性(团体),并理解存在的含糊(不确定性)。完美不是排斥异己,而是在深刻的个体性(孤独)中,通过拥抱世界的复杂(多样性、共同性、含糊),最终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普通、孤独、一致)。这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过程。
5. 完美即“了解”:超越的基石
完美的人是“了解”的人。他深刻体验并理解:
痛苦与快乐:但不被其束缚,他知晓超越两者的“福佑”。
光明与黑暗: 但不局限于其中,他感知超越昼夜的“永恒之光”。
上与下、高与低:但不困于等级,他居于超越高低的“高度”。
创造与被创造:但不执着于角色,他连接于超越创造过程的源头(“超越创造和众生即将产生的意象”)。
爱与被爱:但不局限于情感交换,他体悟到超越包容与哀悼的“永恒之爱”(课堂上累到晕)。
男人与女人、儿童与老人:但不拘泥于身份,他认同于超越性别和年龄的“救世主”本质(父亲、儿子)。
升起与落下: 但不随波逐流,他锚定于超越时间流转的“中心”。
这种“了解”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穿透表象、洞察本质、体验两极并最终超越它们的深刻领悟。(张老师上课的案列展示穿透人心)
6. 超越的“我”:完美的终极参照
文中反复出现的“我是…”,描绘了一个超越一切二元对立、无法被定义、作为终极本源的存在(可以理解为神性、道、宇宙意识或终极实在)。这个“我”是:
超越快乐与痛苦的福佑。 超越白昼与黑夜的光。
超越高与低的高度。
超越创造与被创造的源头。
超越爱与被爱的永恒之爱。
超越男女性别、年龄阶段的救世主本质。
超越升起落下的永恒中心。
完美的人与“我”的关系: 这是最精妙也最具颠覆性的点——“完美的人了解我,因此他和我不一样”。完美的人通过对立面的深刻体验与理解(“了解”),最终瞥见并趋近那个超越性的“我”。但这种“了解”本身,恰恰意味着他仍然处于认知者的位置,与那个被认知的、无法被定义的终极“我”有着本质的区别。完美的人无限接近本源,但永远无法“成为”那个绝对的本源(我理解为荣格的原我)。他是在相对世界中体现绝对精神的存在。
最完美的诠释:完美的本质是“超越二元对立的统一。
这段文字的核心,是彻底解构了我对“完美”的线性、单一、排他性理解。它揭示:
完美不是“好”的极致,而是“完整”的极致。它必须包含其对立面(贫穷/感恩、牺牲/参与、终点/起点、孤独/团体、了解/超越)。如同一个圆,包含了所有方向,也如太极阴阳互生。
完美是动态的平衡,而非静态的点。它是在体验两极(快乐/痛苦、光明/黑暗、创造/被创造…)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超越,并不断循环(终点即起点)。
完美是“了解”后的“超越”。 真正的完美不在于回避矛盾,而在于深刻体验和理解一切对立面(“了解”痛苦快乐、光明黑暗…),从而不被它们束缚,最终触及那个超越所有对立的、永恒的、作为源头的“我”。
完美是平凡中的神圣。 “对着神庙之墙打坐的人和修鞋挣钱的人”都可以是完美的——完美并非超凡脱俗,而是在最普通的生活中,以全然觉知和一致性的方式存在,拥抱其内在的神性。
完美是通往无限的旅程,而非终点。 即使达到了文中描述的“完美”状态(了解一切对立并趋于超越),个体与那终极的、超越的“我”之间,依然存在着认知者与被认知者的永恒鸿沟(“他和我不一样”)。这暗示着“完美”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终点。
这段关于完美的诠释告诉我:真正的完美,不是剔除“不完美”后剩下的苍白理想,而是拥抱万物本来的样子——包括其矛盾、阴影、转化与无常——并在这种全然的拥抱与深刻的理解中,触及那超越一切对立、永恒寂静又充满生机的本源。它要求我们放下对单一、纯净、永恒不变的“完美”幻象的执着,转而勇敢地投身于生活的洪流,在体验一切(快乐与痛苦、创造与消逝、孤独与联结)的过程中,在了解自身局限的同时,趋向于内在的完整与超越。这就是《红书》所揭示的,深邃、壮丽且充满生命力的“完美”——一种在悖论的旋涡中诞生的,终极的和谐与自由。
这段文字让懵懂的我困惑,通过认真解读和查阅资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存在维度的大门。它所描述的完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标准,而是存在于此刻的觉知、接纳与向超越敞开的可能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