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诗人,可能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诗人。
伟大的诗首先来自于一个伟大的灵魂,来自于真切的生命体验,真正的诗好像是蚌病成珠,是自然真切的生成。你看屈原,李白,苏轼,辛弃疾,李后主……这些人,他们想过成为诗人吗?他们想的是救国救世,是治平天下,是了却君王天下事,是重回故国的愿望……当这一切无法实现时,他们的痛苦呻吟声,就凝成了诗。从某种意义上说,痛苦出诗人。
当然,不是所有经历痛苦的人都会成诗人,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把生活转变成诗是需要艺术手段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艺术手段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学习。不管来自于那里,总要有一定的手段的,没有艺术手段,痛苦了也会哭,像孟姜女,但她即使把长城哭倒了,也没成为诗人。有艺术手段的人一哭就不一样了,屈原一声“长太息以掩泣兮",就成了诗人。
越往远古,诗人越少。诗经的作者们都没有留下名字,他们往往一生也就那么一首诗。原因大抵是他们不识字,也没有刻意的成为诗人的追求,还缺少一种生命的自觉。孔子说的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就是生活情感的自然流露。后来人们知道写诗能获得名利,就有了想借此传名的人了,这些人是诗界的投机家,可惜作品和名字都没有传下来,还比不得不读书的项羽和刘邦。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两千年前流传下来的诗句和诗人,都是经过时间严格的筛查过的,诗句情真意切,音韵和谐,内容和形式都有独到之处。大约魏晋以来,想通过诗文传世的人就渐渐多了,开始有了诗人的集会,还有些经济地位高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推荐自己的作品。有了批评评论的作品,给大家的诗句分出高下来。“诗”渐渐成了一种技术,比如有了严格的格律等限制,这就好像划出了一条写诗的门坎,把没有技能的人排除在外,想作诗人,行!你先把这些格律韵味搞明白再说吧。这一套繁杂的程序,没有专业的训练可是玩不出来,于是,诗渐渐的脱离了民间。诗人,成了士大夫的专享,平民百姓,做诗人,想也别想!那不是你盘中的菜。魏晋之后,伴着科举,诗的贵族化倾向很明显,渔翁樵夫中,除了退隐的官僚和没落的贵族,谁也没有做诗的资格和闲情。百姓抒情的山歌村笛,呕哑嘲记难为听!
现代诗人多,因为人们都略识了几个字,诗却没有了格律的门槛,似乎谁都可以写上几行“诗”的,甚至有的“高手”才思敏捷,一天能凭空做出好几首来。手机的自媒体时代,这些诗又不需要经过任何筛选就可以随意传播。这样一来,就使各种毫无生命体验的分行文字充斥屏幕,没有意象,没有真情,粗劣不堪的文字伴着充满狂躁情绪的“诗"俯拾皆是,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坛怪象。
我虽不懂诗,但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结论:那就是真正的诗人,从来不会把自己定位成诗人,他只是凭借自己独特的才能在记录和抒发自己的心灵。唯大诗人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一切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寻章摘句,刻意雕琢的刻意要成诗人的人,最终都难以成为真正的诗人。那些刻意把自己称为诗人的人,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的欺世盗名的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