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热爱文学,你要去看看《文学的故乡》,它值得你反复去看。你会对我们中国的作家,我们本土的文学有更多的了解和热爱,我们身边就有着那么多好的作品。
看完《文学的故乡》,只觉得自己的文学底蕴如此的薄,甚至谈不上有什么文学底蕴。
其实,自己对本土的文学作品读的并不多,以前总想着去触碰世界的,外土的东西,如今才发现,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就有着这么多伟大的作品,它们才是能让我热泪盈眶的东西。
跟着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莫言去回望他们的故乡,在那些泥土路上走走,去摸一摸那些斑驳的墙壁,那些优秀的作品,都是在那些平凡的岁月中,在故乡的这片土地上慢慢酝酿,发酵的。
他们,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宽厚、壮阔、质朴、坚韧和孤独。
他们都在书写着最原始的风景,那些记忆中最厚的、最朴实的东西,那其中,也包含着他们生命的轨迹密码。
曾经,我那么的想逃离故乡,想抹去它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当那年,我在异乡求学,弟弟给我发了一张在地里春种的照片,当但看到那蓝天黄土,一望无涯的空旷时,我对弟弟说,我想起了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故乡在我心中的分量。那种情愫,会永远牵动着你,触动着你,即使你在那里待的时间并不长,即使记忆笼罩着一层模糊,但那些东西,已经深深的烙在你的记忆深处,它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突然跳出来,变得清晰,往事历历在目,可眼前的物是人非,让你泪流满面。
每个的都有着他对故乡的理解。
贾平凹说,年轻的时候,翻过秦岭到西安,站在世界这个视角上来回望故乡,到了五六十岁以后,又从老家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个世界。故乡对于贾平凹来说,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故乡只是名义上的故乡,心在纠结着,只有父母在了,那才是真正的故乡。胃也是有记忆的,小时候吃过的东西,到老,到死它都喜欢吃那东西。
阿来说,我觉得我的家乡更美好,但是你让我留在这,我不愿意。阿来说的很真实,我们爱故乡,思念故乡,故乡之所以称之为故乡,只因为我们已经离他而去,不常回去,甚至再也不曾回去。乡愁这件事,你经常回去,他就不是乡愁了。
迟子建说,我好多年没有回北极村了,因为我最想看的人已经不在了。尽管物是人非,但是我文学的生命依赖这些山水,它依然给我带来活力。去别的地方,收拾行李,没有那种喜悦感,可是每次回家见妈妈,就特别高兴。迟子建说,把文化走回来,才能真正走出去。
毕飞宇说,我没有乡愁、没有故乡,甚至没有姓氏,从一个人来讲,没有故乡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没有祖先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但是我作为一个作家,为什么不能在我虚拟的世界里回过头来写写那块土地,为什么不能回过头来去写写我的祖辈。再怎么说你没有故乡,你啥也没有,我相信,只要我在那个大地上书写,我就有理由把他看成我的故乡。
刘震云说,故乡对一个人最大的影响,首先是语言。当然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包括它的生活态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处世的方式。刘震云的故乡是在这个话里,在说话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莫言说,作家的故乡,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莫言的老师徐怀中先生很有意思,爱称莫言为小农民,他说:“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小农民,悄悄地就这么,一身锋芒,不吭不哈地,他就三步两步就登上文坛。”也是这个小农民,多年后,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故乡给予我们的太多,它不仅仅是我们身体的故乡,也会慢慢变成我们精神的故乡。那一片片泥土地,让我们的思想,开出娇艳的花朵。
一个作家写作,应该有自己的一块故土。人有故乡,文学也有故乡,那是作家给予它的故乡。
《文学的故乡》拍的真的非常好,它真实、质朴,我真的是进到里面去了,尤其是看到毕飞宇好不容易找到儿时老房子的地址,看到儿时小学的牌子,情绪崩溃时,还有他与童年玩伴网存相见,握手时,在那种真挚的感情面前,语言也变得苍白无力。那些中国大地上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他们有着那么多的故事,这些大地上的史诗总是能触碰到我们内心深处。
这些作家,让我知道,好的作品,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要去真实讲述,让它自然的发生,朴实的语言,也散发着诗意的美。
他们,也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END] by——期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