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梗概】
这是一篇长篇小说,看完感觉挺有趣,有回味也有点发人深省。
主人公是一对父子——马林生和马锐,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十几岁男孩。小说以父亲老马的视角展开,个人看完感觉情节推进分为几个阶段吧:
第一阶段是老马在家常以威严父亲自居,管教儿子也是传统方式动不动就拳脚相加;有时被叫到学校,即使是老师有错,老马也是一边倒地帮学校讨伐儿子,久而久之让小马对父亲很不满意,有心事也不愿意和他说了。(文中的小马很有北京男孩特点,从小就一副小大人模样,道理讲起来头头是道,特别爱贫嘴,常常把老马怼得语塞。)
第二阶段是一个搞笑甚至有些荒唐的转折,老马为了改变生活无聊现状,也为了让儿子多陪自己说话,在某一顿酒酣耳热之后与儿子推心置腹,说要改变现在父子相处模式,要变成朋友模式:他让儿子喊自己老马,有什么事都要像朋友一样和自己说。儿子先是大吃一惊,后来发现父亲没疯居然也就欣然接受了,开始喊老马,之后更是在家里渐渐放肆起来,许多事情诸如要早起、要懂礼貌啥的规矩也都懒得遵循了。(这一阶段的相处让老马很多次都快要崩溃,儿子真的和自己没大没小时心里还确实很不舒服。孩子是没有底线的,不受管教以后更认为自己特别牛掰,干什么都是对的,常常和老马顶嘴互怼。当然也有偶尔靠谱的时候,小马和自己铁哥们一起撺掇老马的婚事,没想到还真让老马对铁军妈有了好感。)
第三阶段是老马忽然陷入了极大的颓废,由于前一阶段和儿子“做朋友”受到一些刺激,老马严重感到被小孩子们抛弃特别是被儿子嫌弃,比如想与他们打牌都得厚着老脸却还不受待见,儿子撺掇他的婚事也只是为了让老马搬出去住,儿子还常常在大庭广众下让他下不来台,这种种堆积起来的烦躁与苦闷让老马在一次酩酊大醉之后彻底崩溃了:他大吼了儿子,哭诉自己多不容易,自暴自弃地说再也不管他了。从那以后,老马每天开始早出晚归,下班就和铁军妈逛街看房子准备办结婚。小马很震惊也很伤心,没想到真实的老马并不是自己认为父亲该有的样子。不过他也很倔强,即使受了委屈回来也都只字不提。哪知道正因为老马的疏忽,小马在某一天上学路上又被胡同里流氓欺负,他拿小锥子反抗,结果刺别人不成反被群殴暴打一顿,一下住进了医院。这下可惊动了前妻和前岳母,一场夺子大战一触即发。老马慌了,感觉自己这下可能会失去小马。小马伤势好了之后去了法院。(最后一段与法律调解员的对话耐人寻味,小马心智成熟度其实已远超世人眼里的小孩:他其实什么都懂,只是不被重视,大人们总认为他就是应该什么都不懂,也不可能懂,而事实是孩子都明白着呢。小说的结尾没有明说,只是用一个细腻的略带泪目的场景描述交待了最后小马还是选择了老马,尽管之前小马和调解员一再表示跟谁都无所谓。)
【一点感悟】
这篇小说生活气息很浓厚,把一对父子的生活零碎呈现在书中。
老马作为一个市井小人物,在处理与儿子的关系上其实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小马经历了家庭离异但是小玩伴很多,他的性格发展并没有出现明显缺陷,甚至比老马对待生活更有激情。全篇看下来,老马似乎才是那个找不到生活重心的人:干着一份可有可无的工作、没有可消遣的爱好、能倾诉的朋友似乎只有邻居老夏。也许离婚对于一个中年男人打击很大吧,这种打击似乎是从内心深处把精气神给吸走了,人变得十分消沉颓废。
书中中国式父子关系其实也影射出中国式亲子关系,为人父母并不是天生就会,他们也在摸索,到底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是“和孩子做朋友”,其实文中老马的摸索已经给出了答案:正因为在这个角色上就必须“提着那个劲儿”,在孩子面前就得“装”。(这种“装”并不是虚伪,而是一种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一点似乎铁军妈看得更通透,也许女人会比男人受更多苦所以看问题比较敏锐。可惜现实中,一些人稀里糊涂有了孩子,却担不起这份责任;不过大部分人会因为有了孩子、多了这份责任而变成更加优秀的人,可以说养孩子对初为人父母的男男女女来说都是一股子推动力,哪怕是自私自利脾气暴躁的人对自己孩子也是一脸慈爱,就像铁军妈说到离婚的老公那样,“就是要掐他的心尖儿”。当然了,社会上的人那么多,总有根本不喜欢孩子、一辈子也担不起这份责任的人,这样的人,要么清醒地认识自己然后不结婚或者不要孩子,不去祸害下一代,否则就会无端制造出许多人间悲剧。
【段落摘录】
1.他这才明白天主教和基督教信徒为什么要向神父名牧师忏悔,这实在是一种科学,体贴的安排。痛快地悔过有时真是比恬不知耻地吹牛和强词夺理也狡辩那么硬撑着更令人舒坦,过后那么心安理得无忧无虑,旧的罪孽、恩怨一笔勾销了,从今后又像个婴儿那么清白纯洁,何况对方又怎么能不被深深感动?
2.任何人,当确保自己优势地位不受威胁时,都愿意稍示怀柔以表明自己的宽大和有理有节在胜利的喜悦上加上一种欣赏对方感激涕零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