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是阿富汗地区的风俗:将风筝高高放起,通过浸润玻璃的锋利的绳子割断对手的风筝,并抢夺回掉落的风筝以获得胜利。在书中,追风筝的人是哈桑——主人公阿米尔的仆人、从小的玩伴,他是追风筝的高手,但是在一次追风筝比赛中他受到侵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悲剧,使得阿米尔成为了精神上的追风筝者——追寻精神上的救赎。《追风筝的人》充满象征意味,是一部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书。
书中的哈桑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是阿米尔父亲的私生子,患有先天性兔唇,一出生就成为阿米尔的仆人,忠心耿耿,后来遭到阿米尔的背叛,他是哈扎拉人,在种族屠杀中被虐杀,家人也没能幸免于难。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他的人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不如意和不平等充斥着他的生活,但是与此同时,哈桑是一个精神上的富有者:他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始终保持善良、仁慈和悲悯;他尊敬阿米尔,将他看做最好的朋友和玩伴,忠诚的对待和阿米尔的友情;他勇敢而坚韧,为保护阿米尔不断挺身而出,在不公的生活中坚强的活着……在“爸爸”看来,哈桑继承了他的优秀的一面,因而对哈桑格外爱护。哈桑的精神品质,是格外珍贵的东西,但他的品质和不公的现实两相比较,更加深了哈桑的悲剧性。阿米尔是父亲公开承认的儿子,但是生性懦弱、胆怯,因此没有哈桑那样受到“爸爸”的喜爱,他也因此对哈桑产生嫉妒,在哈桑遭受阿塞夫欺负的时候逃跑了,他还瞧不起哈桑的出身……在这场友谊中,阿米尔已经是不忠诚的一方,他的懦弱与逃跑的行为,辜负了哈桑的忠诚,当然也造成他半生的愧疚和不安。其实,在情感上,阿米尔也是悲剧的。在这本书中,两个最重要的人物,都是不同维度的悲剧。
《追风筝的人》是全方位的悲剧,不仅仅体现在人物悲剧上。《追风筝的人》的作者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这也是他的首部作品,这部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追风筝的人》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书中真实再现了阿富汗局势紧张状态下悲惨的百姓生活:暴虐的塔利班苛捐杂税,全国经济下行,国民生活苦不堪言,执政党人肆意玩弄可怜的普通人,种族主义者屠杀哈扎拉人。一个男人为了喂饱孩子在市场上出售他的义肢;足球比赛中场休息时间,一个官员命令将一对通奸的情侣用石头活活砸死;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卖身体,跳着以前街头手风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这些文字读来是那么令人心痛。战争、暴虐、种族歧视、国际势力,将曾经富饶和平的阿富汗变成地狱的模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任何人都不能幸免于难。所以即使阿米尔父子逃出了阿富汗,“爸爸”失去了他所骄傲自豪的一切,被迫白手起家从头再来,死前也没能再见哈桑一面;阿米尔则背负罪恶半生;哈桑在种族清洗下丧命,他的儿子成为孤儿。还有其他千千万万的阿富汗人,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其中又有多少个“爸爸”、阿米尔和哈桑呢?《追风筝的人》描绘的是大环境的悲剧,是全体人的悲剧。这也是一个警醒:保持国家独立与和平民主。
“为你,千千万万遍”,读完这本书,这一句话给我极大震撼。它贯穿全文,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每当读到这句话,就想起哈桑义无反顾的奔跑在大街小巷,去为阿米尔拾回风筝的那一幕。他体现的是哈桑性格中最动人心肠的部分:对阿米尔绝对的信任、尊敬与追随,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会为哈桑这种真诚感动,哈桑的人格魅力已经征服了我,无所谓种族,无所谓地位,正是人性的共同点,人性中全体人类共同向往的地方,最令人心向往之。“为你,千千万万遍”!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一种精神、一种情感、一种态度。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回到了那个充满不幸回忆的国度,去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索拉博和他的父亲一样勇敢、真诚,为了“阿米尔老爷”,他也向阿塞夫射出了那一颗石子,但他比他的父亲幸运:索拉博最终和阿米尔回到了美国,并被阿米尔收养。在这个故事中,阿米尔得到了救赎,索拉博也得到了拯救。悲剧之下,不是完全没有余地,还剩下抚慰人心的部分。
《追风筝的人》的确是一部悲剧,但作者没有将这悲剧完全贯彻,还留下了一些让人感到安慰的东西。就像废墟上开出花朵,全书是令人悲伤的,但哈桑的精神品质和故事的结局舒缓了全书的悲情基调,也让我记住了人的意志和善良可以超越现实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