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4, 上海
维 心 说
一直在想《传习录》如果自然讲到100期会是什么内容。今天终于到百期了,并没有让人失望,这一段在《传习录》里也非常重要,不少人都曾加以引用。
为什么这一段重要呢?
因为这一段将善和恶、心和物之间的关系阐述地很清楚。
善恶由心而生,事物循理而格
事情起自学生薛侃在花园里除草,他问先生,“为什么天地间善很难培养,恶又难以去除呢?”
先生说,其实善不是培养出来的,恶也不是去除掉的。这句话听起来很玄乎,不好理解,但心学认为善恶不在物上。
以花草为例,如果我们想赏花时,我们觉得花是好的,草是坏的;可是如果我们想用草的时候,又会觉得草是好的。
草还是这个草,善恶却有两种,原因就在于善恶不在草上,而来自于人的意识。
从本原上看,草是无善无恶的。以前我们也说过心之本体也是无善无恶的。有人就奇怪了,如果都是无善无恶的,那恶从何而来?
用《传习录》里的话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这句话和后来的四句教说法不一样,但意思基本一样。善恶来自气之动,来自意之动。
总结一下第一部分,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物也是无善无恶的,善恶产生于意念的发动。直白地说,善恶其实是一种念头。
花园里的草到底要不要除掉?
既然草本来是无善无恶的,就是非恶的,那草是不是不用除去啦?
如果认为草无善无恶就不除了,这就犯了佛教道教遁世的毛病。只想保持着一个无善无恶的体,而不去格物,所以按佛道的学说我们没法治国。
其实想学佛老那样,刻意想保持着无善无恶的心之体,这也是一种私意。对于草到底要不要除去,其实很简单,如果草有所妨碍,理应除去,那就除去啊!
不用去纠结草是无善无恶的,或是善的,或是恶的。最重要的一个词是“理应”——循着天理去做事,该除就除,不该除就不除。就是这么简单。
什么是循着天理?
这世上有两种意——诚意和私意。诚意就是循着天理做事,不夹杂一丝一毫私意;而如果带入了自己的感情,如愤怒、抱怨、喜欢、快乐等,就是气之动,就无法保持中正平和,也就是私意。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从躯壳上去起念,那等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七情六欲、五体之欢,应该从天理出发,从良知出发。
园中草该不该除?以诚意之心,行格物之理。草可以除,也可以不除,标准不在私心,而在良知。
不以私心来种草,而以良知来种草,种之何妨?
不以私心去除草,而以良知去除草,除之又何妨?
原 文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曰:“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是碍,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曰:“毕竟物无善恶?”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
维心说:阳明心学传习平台
除原文部分外,文章内容由觉晨原创,版权归“维心说”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