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闲书?
闲书的界限,不是黑白分明的那么一清二楚。粗粗拉拉点说,首先,它不是登上了文学史艺术史哲学史之类各种史的经典著作。其次,它不是畅销书,上不了什么排行榜,也没人给打广告。再其次,它进不了那些读书大咖列出的你必须要读的N种书的书单。
另外,闲书和你在职场商场官场工场学场,经常离不了手的专业书参考书辅导书,都有很大一段距离。闲书的内容,与你的志向,追求也不怎么配合,搭不上界。
如果站在图书馆书架前,那些几乎原封不动的立在那里,蒙着一层灰尘的,不必细看,差不多都属于闲书一族。
《凡人经》《房山云居寺研究》《东亚植物》《土俗玩具集》《历代讳字谱》《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自祭曲》《黄山十九景册》《野菜博录》,这些书名,是从鲁迅日记的书账中,随手抄下来的几个。
我一本都没看过,就书名猜测,即使对作家鲁迅本人来说,应该也列入闲书的范围。一般像我这样孤陋寡闻的读者,那就百分之两百的是闲书。
我手边有一本冯杰所著的《泥花散帖》(百花文艺出版社),小开本,不厚。作者说:“我一直认为,天下看我书的观者不会超过二十位,其中十位沾亲带故。”说得太谦虚太夸张,可版权页上没有印数,似乎有所回避。
“小镇树皮”,“玉米的方言与理由”,“草,一些乡村的俗名考“,“茄子的腿”,看这些标题,用不着费心思掂量,立马可以确定它一准是闲书。
2,为什么要读闲书?
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赞美巴尔扎克的小说是百科全书。他若是看过《红楼梦》,保准也会发出这样的赞美。孔老夫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两位老祖宗的意思,是在肯定读书一个重大好处,就是涨姿势。
闲书,毫不例外,读它也是涨姿势。不要看它们闲,涉及不到核心的重要的知识领域,就以为不值几毛钱,没什么可读的,这么说可大错特错了。
唯其因为闲,因为边缘,它的姿势,反倒新鲜陌生,这会让人想起“物以稀为贵”那句老话,“稀”成为闲书的优势。再回头看看鲁迅记的那几本书,是不是觉得很少见到,很稀缺?《泥花散帖》,送到你眼前的,都不容易看见,会让你耳目一新,脑洞大开。
打个不怎么文雅的比喻,那些主流的一本正经的书,好比大米白面,闲书就像高粱玉米黑豆那样的杂粮,有点粗,看起来不怎么适合入口。可一旦吃下去,提供的营养,却是多样的,多角度,多分量的,对于一个人精神体格的发育成长,那也是不能少的。
要读闲书,还有个重要的理由,别看它闲,内容却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它用繁杂,庞杂,甚至芜杂告诉你,书籍是大海大洋,而不是一条江一条河。所以必须改变一下老观点老习惯,放大阅读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眼皮底下的经典,畅销,排行榜,一张口只有什么百年孤独,挪威的森林,倾城之恋,红高粱,白鹿原,活着这么一些。
务必站在高处,眺望一下海的开阔,洋的恢弘,并且尽量去走近。闲书虽然只是一朵朵小浪花,但多少可以从中闻到海洋的气息。
即使读经典,比如鲁迅的书,也不能只是彷徨,呐喊,故事新编,和二心集三闲集什么的。一定不能错过了可以划入闲书之列的书信,日记。这些文字,不只让你更透彻更全面的接近鲁迅的本色,还能看到容易被忽略的周家大先生周树人的真面貌。
一旦尝到了闲书的甜头,就能刺激起更大的阅读积极性。会再接再厉,把眼光射向更远的远方,把视野扩展得更开阔。这样,一个良好的读书方式,就水到渠成。闲书的一大好处,就是在这方面能给你洗脑。
闲书,大都为写作者有闲心闲情闲空的时候所作,整个一个闲云野鹤的自白。读的人,你想严肃紧张都不行,所以用不着花费太多的脑细胞去思考去琢磨,任性翻翻就行。
闲书,对于缓解精神上的疲劳,烦闷,绝对是一剂很有效的良药。
3,怎样选择闲书?
最主要的是,要与自己阅读的本事,相匹配,门当户对。比如,用文言文写作的闲书,正经不少,可是,书里的文字,你分不清个之乎者也,就离它远点。
明代冒襄的《影梅庵忆语》(见《闲书四种》湖北辞书出版社),是一部很著名的闲书,它年代距离今天也不算太久远,可看看这样几句话:“劳以鹅酒,竟日返舟。舟中宣瓷大白盂,盛樱珠数斤,共啖之,不辨其为樱为唇也。江山人物之盛,映照一时,至今谈者侈美。”
现在的80后90后,没念过文史专业的,读起来一定蒙圈,摸不着个头脑。明代以前的,语言障碍更厉害,所以,犯不上啃这些硬骨头。
除了这个前提,选闲书,完全可以由着性子来,杂七杂八的 ,摸着哪本就看哪本。当然也可以先从与自己投缘的入手。喜欢《红楼梦》的红粉,不妨看看邓云乡那本《红楼风俗谭》(中华书局)。
作者说,“'谭'者,闲谈耳。”这本书的基调,就定性在闲上,与那么一些点评的解读的剖析的,近乎“红学”的大作,都不一样,没吓人的面孔,平易近人。
随便抄几个篇目“头饰冠履“,“贵妃服饰·丫头打扮”,“荷包漫话”,“香菱学诗”,够闲够散的吧。这些“闲谈”会带领你在大观园的许多角落任意蹓跶,能够看见你在《红楼梦》里未必能看得到,即使看了也未必看得那么仔细的东西。
也可以大逆转,反过来试一试自己读书的抗压能力,越是不感冒的,越要硬着头皮看。你愿意捧一杯咖啡,有滋有味的在朋友圈漫游,而忍受不了面对紫砂壶,慢悠悠的一小口一小口喝功夫茶。那就找本与饮茶有关系的,而且越是显得离谱的越好。
《心清一碗茶》(向斯著,故宫出版社)正是这样一本闲书,它的副标题“皇帝品茶”,很吸引眼球吧,哪个见过?其中“皇朝茶事”一章,就有“东晋御茶园”,“大唐贡茶院”,“宋代茶马司”一直到“清御膳茶房”许多桥段。读了你会发现茶有那么多有趣的事,嘴里立刻会泛出茶的香气。随之恍然大悟,茶一点不比咖啡差劲儿。
4,怎样读闲书?
读十本八本主导的书,配上两三本闲书,这样的比例,算是底线,不宜再少,更不宜再多,多了就喧闲夺主,陷落到闲书的包围之中,找不到北了。
用不着拿出集中的大块时间来读闲书。午间休息了,闲了,倚在哪个角落里,找出一本随手翻翻。由于章节都简短,彼此之间联系也不 那么紧密,几乎都能独立成篇,所以能看几眼算几眼,能看几页算几页,甚至用不着按前后顺序,怎么读,全由你做主。在地铁上,也是适合读闲书的场所,可依照上面的方式,一边前行一边看,可要当心别过了站。
晚上入睡前,是看闲书的最佳时间段。其他正经读物,读的时候都要走心,动脑,要投入,思维一旦被激活,像撒缰的野马,收不住,无论怎么样用劲闭眼睛,也会睡不着觉了。看闲书,就用不着担心这个。相反,那些轻淡散漫的文字,常常会起到催眠作用,如同婴儿时候听到了摇篮曲。
看闲书,可以保持一种从容随意的状态,称得上是最自由的阅读。用不着死记硬背,用不着写什么正经八百的笔记,要写,三言两语足够了。
发现书里边真有值得玩味的语句,收进文件夹,或者发在朋友圈,也行。《我的藏书票世界》(吴兴文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与书密切相关的闲书,里边常引用作家的片言只语,算是闲中的小清新。
诗人臧克家有一张藏书票,上面有十个字:“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吴兴文在评析的短文中,还引了诗人一句话:“现代写诗的人要想从自己手中出来的东西放一点大的光彩,只有一条路:用你整个的生命作为抵押。”
还有一张,是台北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小女生,用电脑设计的,画面很清纯,“有书不读,不如白纸”几个字,通俗得好似大白话,倒是挺耐人回味,像燃亮的一小朵思想火花。
类似上面那样的话,记一记,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