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好作文却无从下笔?你大概需要这样一篇教程,教你在短时间内提升文笔,写出大师级的作文。
1.塑造文章张力
关键点:
让文字停留在想象的起点,用最少的文字,传递出最丰富的信息。
示例: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庭院里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年我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枝繁叶茂了。
作者的言外之意是:原来妻子已经与我阴阳相隔这么久了。
作者在这里及时收笔,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也可以想象到作者如今孤身一人倚在枝繁叶茂的枇杷树边,背影该有多么的落寞……
这句话被传阅至今,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文字停在了想象的起点,却又随时牵动着读者的心,张弛有度,令人回味绵长。
2.给文章以画面感
所谓画面感,就是要让读者从笔者的文字中读到画面。这时,文字不仅仅只是文字,还可以是一处美景,一方天地……笔者写下什么,这一方天地便是什么样。
那么,如何使文章更富画面感呢?
首先,你可以试着在文章中多使用动词和形容词。
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段: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段话先是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然后画面一转,读者们又看到了月下的海边沙地,以及沙地中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随后,鲁迅又用“捏”“刺”“扭”“逃”这几个动词将少年闰土与猹斗智斗勇的画面描绘得活灵活现。
其次,尝试着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方面的词汇组织语言。
朱自清在散文《春》里是这样写的: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这段话分别从触觉、嗅觉和听觉这三个方面展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各种花的香”“卖弄清脆的喉咙”“嘹亮地响”。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触碰到、闻到、听到春天的讯号。
3.文章的视觉美感
简单来说,视觉美感就是文章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不去深究便能一眼看到的美。
对于我们来说,视觉美感是“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对于文章来说,词汇优美、句式协调、韵律恰当就达到了视觉上的美感。
词汇本身就极具美感和意境,那些和风花雪月、色彩等挂钩的词语往往都十分美,例如:流风、回雪、蔽月、轻云、明漪、烟霭等。
句式错落有致,长短句完美结合。例如: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注意,句子不要超过15个字。
文章整体朗朗上口,处处透露韵律之美。比如,春尽日,雨余时。红蔌蔌,绿漪漪。常用ong、ang、ing做韵尾的词,美感通常很足,许多文人屡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