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坚持
终于,一场培训结束了。我感觉这是新年献给所有写作爱好者的礼物,亦是献给我热爱的这片大地的礼物,更是我如沐春风所经历过、听过的,最好的一次分享。
与我和期待一致,我知道任老师会讲到散文创作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元素,讲清楚一篇作品所需要的逻辑结构,并且能够深入地提及一些关键环节。
我有这样的自信与底气,因为这些年,我读到任老师的作品太多了,而且能够从言辞之间感受到一些变化——他有更多的发现与实践,并且以我对他为人的了解,相信能够真诚的分享。
最终的结果在意料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
讲座很成功,并且丝毫不必怀疑这一次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出乎意料的是,没想到任老师能够做到毫无保留地分享,而且带着十二倍的真诚。在所有我交往过的写作者当中,能够做到真正的独树一帜,并且对自已的独树一帜毫不保留。这样的品质,太可贵了。
我也才终于发现,之所以有那么好的作品流淌于任老师的笔下,是因为有一颗博大的、充满敬意与包容的心,是这颗心灵的美,赋予作品以别样的气度和韵味。
成功的写作,首先是写作者的成功,这样的观点在任老师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
讲座结束后,我提醒参加研修的写作者和写作爱好者,写一写自已的感受,一方面是一种回顾,另一方面也是对任老师的致敬。这样一场讲座,长达两个多小时,一切都是无偿的。
五日之后,我收到了第四篇培训感悟。如此起头:
任先生从选材、立意、结构、细节、语言、修改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几篇作品,对散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可谓是一节手把手的写作教学课,对于我这个小白,尤其受用。
几乎一口气读完。同讲座一样,闪耀着真诚,而且能够体验到听讲时引发的触动。我写下了这样的回复:
读了,写得特别好,说明那天的听讲很用心,而我也感觉到,我要达到的目的也达到了。
我有一种紧迫感,我们协会许多人,包括我自已,尽管写了好多年,也写下了好多作品,但一直以来忽略着作品的内部结构,对创作缺乏一种较为系统而深入的认知,有着许多的随性与随意,这样的创作局面对创作结果的影响极大——导致我们虽然创作了作品,但作品的质量很难保证,也很难在一些较为有影响力的刊物发表,我感觉,我们的许多劳动是无效的,甚至我们是拿自已的生命在消耗。
……
接着前面的说吧 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而且越快越好。一个人一旦习惯一种创作方式,改变起来是很难的,无论意识上的、行文结构上的、遣词造句方面的,甚至是对文字的一种态度——修改方面的,都会受着个人经历、所受教育、以及阅读修养等方面的影响。
而且,越是写得多了,越有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感觉,认为自已的一切是对了,而其实,他的读者除了他自已,不会有别人。
那天,我请任老师给大家讲,其实就是要打破这样的局面,一篇好的作品背后,必须要有立意,也即读者意识,你通过写作要传达一些什么,是哲学的还是知识的,或者只是对现实与现象的一种描述。
无论怎样的,我感觉,任老师说得特别到位,必须是能够让人愉悦的东西,达成情感的共鸣,有心灵的触动,或者情感的升华。
文学之火之所以千年绵延不熄,就是因为它有一种其他一切都不可替代的力量,因为在这样的力量之后,有强大的逻辑,有无比坚韧的一颗心灵。
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每一天,每一种生活,都蕴含着无尽的能量,在不经意与琐碎里,其实包括着我们的真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活与经历都能进入文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出选择。
高明的写作者,并不是他有多么高明,而是他在开始的时候,就有一种倾向,他愿意去发现那些让自已感受着愉悦的东西,一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天长日久,他积累了一种眼光,有一套属于自已的认知世界的方法。
所以,在任老师笔下,月光那么美,草原那么美,亲情那么美,而且他笔下的亲情,是依附于生活的每一个存在之上的,经历过心灵的折射,他找到一个又一个能够承载这些情感的点,做到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表达。
……
不说了,再说,成一篇文论论文了。
……
总之,任老师讲的方法,要好好揣摩,好好消化吸收。
而且做好心理准备,写作这条路,需要一生的坚持。
在我即将关闭窗口前,还是下定决心,将这些随手写下的句子加以复制,存起来,或者放置在这样一个平台,静静地任由时光与它一起发酵,期待它成熟期的到来。
我想说,这是多么安静的一个平台啊,越来越,我有一些喜欢,在这儿,我可以忘记我的一切,包括我的书写,我只是一任句子和时光一起流淌,一起感受我的心跳与呼吸——我感觉,这是我唯一的依靠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