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由来
最近烦躁于工作的繁杂,觉得自己有懂的、有不了解的、有一知半解的...忧于自己的无知时,不知何故,陡然间脑海中突然闪现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井底之蛙》。认真想想,我觉得我们应该换一种理解方式来看待那只青蛙与乌龟。
其实,认真想想,我们不都是井底之蛙吗?从商的、从政的...都只不过对自己所在行业的有一丁点了解而已。高层的比低层的了解的多,但低层的就比高层的了解的少吗?大家各有所长,又何必嗤笑呢?
每个事物都处于一个环境,而每一个环境又被大于它的环境所包含,层层叠叠,无穷无尽。
青蛙的见解仅限于它所在的井与它看到的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它喜乐于自己处所的美好,乌龟的出现打破青蛙对于现状的热爱,我反倒觉得乌龟是无知的,它才是那只待在井里的青蛙。
现实的枷锁
每个人或事物的能力有限,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力有所增长,那也是有限的,也是分阶段性的。
而一个人或事物能有几个阶段性呢?我不认为青蛙没有跳出水井看看井口外面广阔天地的想法。但井太大太深,它太渺小,即便有这想法,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如果有一天,井塌陷了,而它又恰好有运气没被掩埋的话,我想它会跳出来看到井外的世界的。但我想,它只不过是从一口小井跳到了另一口大井而已。
乌龟的无知在于它不知道它也在这口大井里。
现实与未知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世界无穷大,但有多大呢?宇宙浩瀚无垠,但具体是多大呢?无,不也应该是一种度量单位吗?在我们知道分子,离子,细胞...以后,我们才知道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不过也只是一种猜想罢了。
也许我们只是某个未知事物中的一个细胞或细菌罢了。
但现在,我们还不能随意跳出地球,或进入地球去看看与我们现状不一样的景色。所以,井就是一个用无数纵横交错的线组成的一个网而已,每个人都笑对方没见过他所在网格中的景色,没见过世面。
我们只看到了能看到的东西,但这些就是真的吗?或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吗?书上,电视上的内容我们就真的了解吗?还不是道听途说而已。而感知的,我们却从未有过。我们觉得不存在的就不是景色了?《道德经》说现实的东西是术,感知是道。在我看来,一切的现实都是术,没有感知就没有道,所以,我们有太多的景色没有观赏到。
我们存在于名叫“术”的井里,还没来到“道”的井。我想,我们只有将“道”,“术”二井之间的壁垒打破,才跳的出正真的井,才能看到那只乌龟所看到的景色。
劝诫
每个人都有一口自己的井,只不过有大有小而已。井大,也许井口就大,能看到的天空就大一点;井小,看到的天空就小一点。但只要有机会,人人都会有属于自己觉得大的井,现在能力有限,像那只遇到乌龟之前的青蛙一样活着不也是一种幸福吗?我想,当我们想要开口嗤笑人家的时候,应该多想想《井底之蛙》的真实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