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参加了一次线下读书俱乐部的活动,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面,大家互相介绍着自己的姓名、职业,当我说我是学的心理学之后,有一个女士兴致勃勃的跟我简述她也在自学一些心理学,聊着聊着她开始对我进行分析,说我:你就是防御机制太强大,但内心其实很脆弱……你小时候家庭......
我抚掌赞叹,并诚恳地回复她三个字:你!走!开!
我并不是想要冒犯这位女士,我对她没有任何意见,只是对她施展的这个所谓的心理学“小技巧”意见特别大。她的“小技巧”是非常典型的“贴标签”。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给我们认识到的人或事物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用各种各样的词语来定义他们。
其实我们“贴标签”的本质是为了要占据上风,当我们对人或事物下定义,们就会在心理上是认为:我能定义你,所以我的见识高于你。从而产生一种优越感,甚至是权威感,达到对人与事物的掌控。
这没什么不对,即便不用心理学,爸妈领导也每天都在定义我们。但是,如果我们长期通过给人或事物“贴标签”来与他们建立关系,甚至是掌控他们,那么就容易产生“瀑布效应”:上游向下游倾泻价值观,而且没有回流。
瀑布效应是权威系统所需要的,但却对亲密关系有着巨大的破坏性。沟通的本质是“交流”,是彼此观点,价值观的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瀑布式的宣讲是一种单向的能量传输,但亲密关系需要的是能量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借助心理学的知识审视一下,你与他人的关系究竟是不是真的在产生“交互”?
你是否在亲密关系中没有建立“交互“的关系,而是建立了一种”贴标签“式的关系,总是一个人不停地在定义另一个人。每当对方说点什么,你就一二三四五地分析总结,并告知答案方法,自以为帮助到了对方……久而久之,你可能会渐渐发现,你们的关系就会形成单向道,每一个话题,都会因为你的某个定论而结束。
“心理学”知识的确能让你迅速定义一个状况,但你是否想过,更重要的是如何开启?如果你能清楚地知道对方与你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并主动开凿沟渠,让彼此的感受更易流动,是否更能增添活性?
所以“贴标签”只是最最初级的技能,“开凿渠道”才是升级版秘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