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原指生机、生命力,在理学中指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本性——“仁”。儒家喜欢用植物的生命和生长的本性来比喻“仁”,于是就有了“玉米仁”“花生仁”“核桃仁”等说法。朱熹说:“如谷种、桃仁、杏仁之类,种着便生,不是死物,所以名之曰‘仁’,见得都是生意。”这就是说,植物乃至生命之所以能生长,是因为里面有“仁”在。程颢认为“万物之生意最可观”。程颐又说:“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王阳明进一步指出:“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
“生意”一词最早见于晋代,《晋书》有“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傅咸《<羽扇赋>序》有“吴人截鸟翼而摇风,既胜于方圆二扇,而中国莫有生意,灭吴之后,翕然贵之”(笔者注:羽扇纶巾大概是三国时期吴国潮流打扮),前者意思是生机或生命力,后者意思是感兴趣。
由于宋代理学家们把“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讲成“生意”,而且经常讲、重点讲,随着理学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把做买卖称为“做生意”从南宋开始就频繁使用,最早见于《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生意”的“做买卖”意思从元代一直源用至今,例如元代康进之《李逵负荆》有“老汉姓王名林,在这杏花庄居住,开着一个小酒务儿,做些生意”,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有“三巧儿道:你家儿子做甚生意”。用“生意”表示商业经营,这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经商必须以道德原则为根本,“买卖不成仁义在”。
商业经营,实现商品流通,促使社会进步。因此,笔者认为,用“生意”表示商业经营,还有推动社会进步、扩展万物可能性的意思。做生意要讲诚信,其中名言有程颐的“诚则信矣,信则诚矣”。
此外,“生意”到了明代还有“生计”、“工作”等意思,例如唐寅《渔樵问答歌》有“生意宜从稳处求,莫入高山与深水”(笔者注:做生意稳字当头),《西游记》有“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砍柴,你自去”(笔者注:侍奉好至亲、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有余力再去帮助别人)。
生意,是天地之大德;求生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