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是安徽之母,安徽的简称皖,安徽的简称皖就是来源于安庆是古皖国的所在地。不仅如此,安庆还有皖山(天柱山)、皖江(长江安徽段),绝对是名符其实的安徽之母。安徽由清朝江南省分离出来,其名称来源于安庆、徽州,徽州早已因地域拆分不复存在,只有孤独的安庆仍屹立在皖江岸边,守望着这八百里皖江。
地处长江沿岸,安庆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是守卫南京的西大门,自明末以来,就由巡抚在此镇守。乾隆25年,安庆升级为安徽省布政使司所在地,至此,完成了从军事重地向政治重地的转变,而随着长江水道的发展,安庆的经济实力也稳步提升,不断崛起。政治经济的双重优势,使得安庆成为了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中国近代兵工业的发源地。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殊不知安庆军械所除了生产枪炮之外,还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等等。安庆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安徽第一。至清末民初,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安庆并称为长江五虎,牢牢锁住长江这条黄金大动脉。
如今的安庆暂不说是在长江沿岸,就是在安徽来讲,也没有太大名气,更不用和昔日的长江其他四虎相提并论。作为清朝时期安徽的省会,安庆时至今日GDP已跌落到安徽省的第五位,不仅距省会合肥甚远,就连省内的芜湖、滁州也难望项背,哪些因素所致呢?
战争是导致安庆衰落的最大杀手。太平天国后期,为夺天京(今南京),曾国藩和陈玉成在此拉锯战了一年多,安庆城破后,全城两万多人全部战死。战后的安庆,不仅工商业和手工业就此一蹶不振,就是临近的农村也大受影响,大量农民因为征兵征饷而破产,基础设施遭到永久性破坏。此后的日本侵华,又一次对安庆造成沉重打击,为攻取武汉击溃国民政府,1938年日军开始进攻安庆,在军舰和飞机的炮火轰击之下,安庆沿江的民房、商铺几乎全被摧毁,日军进城以后大肆烧杀抢掠,安庆再遭劫难。
政治中心的转移也给安庆的没落埋下伏笔。太平天国后,淮军势力崛起,出身合肥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带出了大批皖中皖北悍将,他们在战后荣归故里,建设家乡,无形中促成了安徽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合肥趁势崛起,不仅在经济上赶超安庆,就是政治文化方面也大幅提升。政治地位的下降致使清末兴起的铁路建设与安庆毫无关系,失去铁路,意味着错失近代工业化大生产的绝佳机会。
另外,周围城市的虹吸现象也是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之一。安庆地处中部,西有武汉,南有九江,北有合肥,东有上海南京,理论上说靠近大城市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安庆的位置却十分尴尬,西边的武汉是湖北及江汉平原的核心,从洋务运动开始就确立了内陆城市老大的地位;而下游的南京上海更是随着开阜飞跃发展,如今的上海已然是全国经济和金融中心。安庆处在中间,进退维艰。
而同省的芜湖的优势也让安庆黯然失色,芜湖位于长江与青戈江的汇合处,南通南陵、宁国、太平,北经裕溪口可达巢湖、合肥,不仅水运便利,芜湖港的深度也优越安庆港,可以进出吨位更大的船只。芜湖开埠以后,工商业发展十分迅猛,原先经过上海、镇江、宁波、九江、汉口等口岸的农副产品开始取道芜湖,1877年芜湖的进出口贸易额只有158万两,到了1899年已经飙升到2000万两白银,商号更是从1877年的121家猛增到1901年的722家。芜湖的快速发展,不仅把上游的安庆比了下去,就是下游的镇江,也只能甘拜下风。
然而制约一个城市发展的,终归少不了其自身的问题。同属沿江城市,上海、芜湖、南京、武汉等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安庆却缺乏经济发展传统;地理上,安庆水网纵横,除了长江皖江,其他河流多为窄浅,不适合大规模行船;安庆所统辖的地区,又多以丘陵地带为主,且水网密集,这就导致安庆既不适合大规模修筑铁路,又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安庆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未能出彩。面对战争的毁灭和时代变迁的冲击,安庆的优势一次次被削弱,城市竞争力也随之不断下降,如今,找到实际的解决方案才最为关键。希望未来的安庆市能紧抓时代契机,找准自身优势,重振“长江五虎”的风采。大家有好的思路,可以在评论区告诉头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