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第一生李东桥

罗汉说秦腔︱秦腔人第五篇

罗汉/文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五十年粉墨人生,他在帝王将相与市井小民间自如穿行,用一身戏骨,演绎着秦腔的千年魂魄。

      舞台灯光亮起,一声嘹亮的唱腔划破夜空。这是2024年末的西安易俗大剧院,“半世晨晓——李东桥从艺五十年演唱会”现场。六十三岁的他依然身板挺直,眼神里闪烁着与五十年前那个户县少年一般无二的光。

      1974年,一个农家少年走进县剧团。那时的李东桥不会想到,这条艺术之路,他一走就是半个世纪。“戏是要用命去唱的”——这句师傅的教诲,成了他一生恪守的信条。

      1985年,《千古一帝》让他一鸣惊人。二十三岁的他,不仅要演秦王,更要演出一个时代的魂魄。为这一刻,他在排练厅度过了无数不眠之夜,一个眼神、一个转身都要反复琢磨。

      演戏不是演行头,是演魂魄,这份执着,让他在舞台上真正“活”成了秦王嬴政,不仅是睥睨天下的帝王,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挣扎有抱负的“人”。

      如果说《千古一帝》展现了李东桥的艺术高度,那么《杜甫》与《西京故事》则展现了他的艺术广度。

      在《杜甫》中,他将诗圣的忧国忧民化作声声吟唱;在《西京故事》里,他俯身走进农民工罗天福的世界。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他的戏路之宽,在秦腔生角中堪称独步。

      为塑造罗天福,他走近路边小摊贩体会他们的举止,去文艺路劳务市场观察农民工的神态。舞台上那个微微佝偻的背影、那双粗糙的手、那声沉重的叹息,都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淬炼而来。

      李东桥的唱腔,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高亢处如裂帛,低沉时若流水。他深知:声是技,腔是艺,唯有声腔合一,方能动人。

        在《千古一帝》中,他的唱腔如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在《西京故事》里,却变得质朴深沉,如泣如诉。这种收放自如的功力,源于他对人物深刻的理解,对生活细腻的体察。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李东桥,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秦腔不是古董,是活的艺术”,这是他常对学生们说的话。

      在“李东桥大师工作室”里,他从不简单传授技巧,而是引导年轻人理解人物、感受生活。“戏在戏外”——这是他五十年艺术生涯最深的感悟。

      从艺五十余载,李东桥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什么是“戏比天大”。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让古老秦腔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半世晨晓守秦声,一人千面总关情。从秦王嬴政到农民工罗天福,他用自己的艺术人生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从来都是为百姓而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