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康德与贝克莱思想的分歧
(一)贝克莱的哲学观点简述
(1).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主张包括以下几点:
1. 存在即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这是贝克莱唯心主义最著名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事物只有在被感知时才存在,不被感知时就不存在。比如,当人看到一张桌子时,桌子就存在于人的观念中;当人转过头去,不再感知桌子时,桌子就不存在了。在贝克莱看来,观念的存在在于被感知,事物的存在也在于被感知,所以“存在即是感知”。并且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个人的心灵感知,对于无法被个人感知的事物,贝克莱认为是上帝在对其进行感知。
2. 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主张,人们通常认为存在于心灵之外的自然事物,实际上只是观念的组合。所谓的物体属性只是人们所感知到的观念,不存在独立于心灵之外的客观存在。人们从外部感知到的感觉观念具有清晰、明确、稳定,能形成固定集合且稳定有序的特征,为了方便称呼,人们给予它们一个名称即“事物”。所以,从根本上讲,观念即事物,事物即观念,事物仅仅是观念的汇集。
3. 对物质实体的批判:贝克莱认为“物质实体”这一概念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是一种无法理解的抽象概念。在外部世界中,只存在具体的事物,不存在普遍的“物质实体”。并且物质实体无法通过感官加以认知,既然人们无法感知到它,就不能确证其存在性。贝克莱只承认通过感官或反思所获得认知的事物是真实存在的,而哲学家们所说的“物质”或具象实体是需要被否认的。
(2)贝克莱对时空的认识
乔治·贝克莱对时空的认识主要观点如下:
1.时间方面:
- 时间是个人经验和情感的集合:贝克莱认为时间不是公共的、客观的形态,并非如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普遍的、外在的存在。时间是独属于个人的,它是个体内心观念的前后相继,记录了个人一生所发生的事情。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和理解都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和情感,因此时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 时间与观念的联系:时间的产生源于人心中连续不断的观念。在贝克莱看来,如果人心中没有观念的持续更替,就不会有时间的概念。所以,时间是由人自己所拥有的观念来测量的,离开了人的观念,时间就不存在。
- 时间的连续性:人心中的时间是连续的,没有间隔。只要灵魂不死,人就永远在思想中,也就永远在时间中。并且在时间的连续过程中,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现在和未来,因为这些事情夹杂了人的记忆,人们在思考当下和未来时会回顾和遐思过去。
2.空间方面:贝克莱反对牛顿将空间抽象化。牛顿认为空间是独立于物质和意识之外的绝对存在,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而贝克莱认为空间并非独立于人的感知和观念而存在,空间是与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紧密相连的。离开了人对事物的感知和观念,空间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所认识的空间是基于我们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而形成的,所以空间也是主观的、相对的。
总的来说,贝克莱对时空的认识是基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强调时空与人的观念和感知的紧密联系,否定时空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也促使人们对时空的本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二)康德与贝克莱在时空观上的差异
(1).时空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程度
康德与贝克莱对时空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1.贝克莱的观点:
- 主观性占主导且几乎否定客观性:贝克莱是经验主义唯心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命题,并将其运用到时空观上。在贝克莱看来,时空仅仅是人们心中的观念集合,离开人的感知,时空就不存在。他认为所谓的客观时空是人的认知造成的一种幻觉,是人们基于大量的经验感知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认知方式,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时空。所以在贝克莱的理论中,时空的主观性极强,几乎完全否定了时空的客观性。
2.康德的观点:
- 具有先验的主观性与经验的实在性:
- 先验的主观性:康德认为时空是人类先天的认知形式,是一种先验的存在,并非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归纳。时空是人类在认识世界之前就已经具备的认知能力,是人类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的必要条件。这体现了时空的主观性,即时空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方式,不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例如,人类通过先天的时空形式去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的事物,离开了时空形式,人类无法认识世界。
- 经验的实在性:康德虽然强调时空的先验主观性,但也承认时空在经验层面具有一定的实在性。他认为物自体向人显现的一切都在时空形式之中,时空是一切现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形式。也就是说,虽然时空是人类的主观认知形式,但通过这种主观形式所认识到的经验世界是具有一定客观性的。例如,我们通过时空形式对外部事物进行感知和认识,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空间位置、时间顺序等经验知识是具有相对可靠性的。
综上所述,贝克莱几乎完全将时空归结为主观观念,客观性几乎被完全否定;而康德则在承认时空先验主观性的基础上,强调了时空在经验层面的实在性,其时空观具有更为复杂的结构和内涵。
(2)对外部世界存在的不同看法
康德与贝克莱对外部世界的存在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1.贝克莱
- 基本观点: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其核心观点是“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他认为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不存在人类无法通过感官感知的物质实体,“物质实体”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 对外部世界的态度:贝克莱完全否认物质实体的独立存在,认为所谓的外部世界不过是由人的各种观念所构成的集合。在他看来,离开了人的感知,外部世界就不存在。例如,当人闭上眼睛不再看某棵树时,这棵树在贝克莱的理论中就暂时不存在了,只有当人再次睁开眼睛看到它,它才又重新存在。所以,贝克莱将外部世界的存在完全归结于人的感知和观念。
2. 康德:
- 基本观点:康德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现象界”是我们通过感官和知性能够认识到的世界,而“自在之物”则是超出人类认识能力范围的、不可知的事物本身。
- 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 承认现象界的外部世界存在:康德承认我们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现象是存在的,并且这些现象是通过我们先天的时空形式和知性范畴对外部刺激进行加工和整理而形成的。例如,我们看到的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都是经过我们的感性和知性的处理后所认识到的现象。所以,在现象界的层面上,康德认为外部世界是存在的,并且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和经验的方法去认识它。
- 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但康德同时认为,在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是我们无法认识的。“自在之物”是引起我们感觉的原因,但我们只能认识到它所引起的现象,而无法直接认识到“自在之物”本身的性质和规律。这意味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无法完全认识到外部世界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