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美国居住的同学回家探望亲戚,闲聊间同学和她的美国丈夫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聊起了美国的特色“体验课”。他们家6岁的女儿在父母的鼓励下,报名了一个为期5天的乞丐生活体验课。孩子们在这5天内扮演乞丐在街上乞讨,不能吃任何零食,并且只有少量的食物,孩子们要经历“挨饿”的生活滋味,父母们也需要做好监督。
孩子的爸爸说,活动结束后,孩子学会了珍惜食物,还对街边的流浪者有了更多的同理心。回国探亲前,孩子还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举办了一次小小慈善活动:筹款给一些流浪者购置棉衣过冬。
5天的乞丐生活体验课,帮助孩子获得了宝贵的同理心。我们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同理心不重视,认为同理心还不如聪明伶俐重要。这是错误的看法。
孩子缺乏同理心的后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一些例子:当孩子看到别人画画时,把头发涂成绿色,他可能会说那个小朋友是“笨蛋”;当孩子看到别人戴着一副眼镜,他可能会说别人是“丑八怪”;当孩子看到别人丢了玩具哭泣,他可能会说别人是“小气鬼”……这些孩子,没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对他人缺乏同理心,最终会阻碍他们的人际交往。
身边有一个小男孩是缺乏同理心的典型,他总喜欢抢最好的,不喜欢的才给别人。有一次,几个孩子在玩玩具,小男孩冲过来,把一个小女孩手里的小铲子小桶子都抢走了,转身时丢给对方一把玩具水枪,“水枪坏了,给你玩。”很多小朋友每次一见到他,都会赶忙把玩具藏起来。有一个年龄稍大的小女孩经常嚷嚷“我们不要跟那个自私的孩子玩。”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说,为了破除弥漫世界的偏见和误解,我们不能不培养同理心。
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丹麦的学校对孩子们的同理心的培养很重视,他们把同理心视为孩子们的必修课,从幼儿园到高年级都有相应的同理心课程。值得一提的是,丹麦父母给孩子们讲的小美人鱼的童话故事,跟其他国家的版本不一样,我们常见的版本是小美人鱼最终幸福地跟王子生活在一起,而在丹麦父母的版本里,小美人鱼不仅没得到王子,自己还变成了大海里的泡沫。丹麦的父母深有用意——生活不会总是完美,人与人之间有同理心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
父母常常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不随意评论他人、能看出他人的情绪并尝试交流、具有与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当孩子们能做到这些,同理心便养成了。
具体如何做?下面是关键的两点
1、从小引导孩子“描述”别人的感受
从小特意地引导孩子描述别人的感受,能帮助孩子理解别人,能轻易地进行情绪代入,并且引起思考,未来孩子会懂得关注别人的感受,而不会轻易地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有一次,女儿果果和哥哥两人在饭桌上吃炒饭时,两人开始玩闹,果果把纸巾丢进了哥哥碗里,哥哥立即表示抗议。
“果果,看哥哥的脸,哥哥怎么了?”
“脸黑了,生气了。”
“哥哥为什么生气?”
“果果把纸巾丢他碗里。”
“怎么办?”
“哥哥,对不起。”说着还把自己的饭碗推给哥哥,要跟哥哥交换。
2、引导孩子“体验”别人做过的事情
孩子们有时在对别人做出不恰当的判断时,常常是因为不了解,从而带来了矛盾和误解。这也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有时父母引导孩子做一些别人做过的事情,能帮助孩子更了解他人的行为,也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做正确的判断,最终养成同理别人行为的习惯。
有一位妈妈在这方面颇有心得。她家的小女孩以前不爱吃饭,总说“妈妈做菜很难吃”,妈妈感觉沮丧和难过。有一天,她决定让孩子体验一下做饭,她鼓励孩子做一顿青菜炒肉。择菜时,小女孩说“菜液弄脏手”,“妈妈每天都这样”;洗菜时,小女孩说“手太冷”,“妈妈每天都这样”;炒菜时,小女孩说“烫手了”,“妈妈每天都这样”……当孩子终于坐到饭桌前,嘴里嚼着自己做的青菜炒肉时,不禁感叹:“妈妈,你做的比我好吃多了!”
一点一滴的雨水聚多了,才能成为一个大水塘;孩子对别人的理解和感受多了,也能更好地同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