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根据这句诗的用法,放到初入简书的第一篇,似乎有点不好的兆头。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放到以前,心里边肯定有个声音说:没必要,算了吧。因为人总会想明白一些,也会慢慢改变,只是希望改变的好一些,坚持自己才能更像自己。
题有点跑偏,折返。
简书app下载1.5s钟,成立推出时间2013年4月,有意作为一款方便使用的写作工具,故名“简书”。哈哈~类似自我介绍的一段,杜撰而已。不过时间应该没错,特地网搜的。
除此之外,还追溯了一把简书之名的来源出处。本人具有国人一贯追根溯源的同类习性。简书上有人特开专题,摘来一用。
简书古文言引用颇多,追至《诗经》,想来不太会出大的纰漏。语出《小雅·出车》,出车~象棋术语犹言在耳,因此也不难想象《出车》描绘的是一幅古时天子平定猃狁的征战图。汉·毛氏传:简书,戒命也。邻国有急,以简书相告,则奔命救之。简书之谓,取简或繁,按下不表,已有大神专开一题。
出车折返。
无意间搜索到一篇文章,于我可称之为好文,思悟大开,不由得佩服作者,转一眼瞟到简书图标。爱屋及乌吧,果断下载。
登录之后,尝试一下。简单熟悉片刻,好像和预想的有点不太一样。点点戳戳,似乎感觉用着有些说不出的舒服。但觉得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条条列举出来的:不久之前曾试图运用手机办公软件自我习作,但是保存不便,软件不好用,文件夹分类不好找。所有想法未曾起步便由此搁浅。简书手机系统的编辑器,简洁又可以随时保存。几大分类主题刚好满足自己的分类体系,自己的兴趣主题皆涵盖而契合。类似日记,却又可公开,细寻有缘;类似博客,微博,却又简洁不纷扰,可以只关注自己的输出;类似空间,微信,却又不必打扰,亦无须躲藏;类似社群,兴趣小组,却又不太虚荣,不太强烈渴求关注。坚持喜欢,做自己想的,想自己做的。偶尔有人打搅一下,证明自己茫茫人海中,自我宇宙中,原来还有连接。感觉很棒。或许时空流转一段,如果还在延续,感觉也很棒。
似乎到这里,散文散成这样,最后倒是聚了一下,已经非常切题了。但是好久没往外倒墨水,稍觉不过瘾。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虚拟都可以建立奇妙的联结。初始的相遇最是巧妙,众人皆称其为缘。类似同一种频率收发,类似同一种磁场吸引,类似同一种物质融合。然而事情总没有那么美好。初次相遇不曾引起关注的总是太多,错过而且后知后觉的总是少数;大多数错过的已不可追溯,倒是也未成纷扰。再次相遇而引相见恨晚之感,错过了时光还可慢慢补偿,留下遗憾的才是真错过了。
但是一开始怎么能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的喜欢什么呢?怎么不可能呢,只是你没遇到足够好的而已,遇到,就知道了。
譬如说租房子,租什么样的合适呢?四处漂达五六年,租房子的经历也算不少了。在无锡蠡湖边上租过一次房子算是相当迅速了,约看房子,从进门到确定租的瞬间大概花了76秒。决定之前大概也看了两三套房子,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太对,但又说不出来。决定之后大概明白了:公司在蠡湖附近园区,上班不要太远,最好可以步行半个小时以内;还不能太靠外,想着围湖跑步方便;有厨房,设备至少齐全,不用买大宗电器;装修稍好一点,容易收拾;该有的设备肯定要有;周边超市菜场要方便一些;最重要的,价格在心理价位上下;还有一点房东要好沟通。买房嘛,可以参照一下,要考虑的更长远,升值空间,地段,居住,周边配套,户型,楼层等等。每个人的需求点是不一样的。
再譬如说找工作,找什么样的合适呢?工作城市环境呀,公司规模呀,发展前景呀,公司待遇呀,同事关系呀,公司文化呀,团队氛围呀,公司待遇呀,薪资职位呀……每个人的喜好是不一样的。
还譬如说找对象,找什么样的合适呢?当然是找一个你喜欢,也喜欢你的呀。每个人真的不一样,真的好难。
话说回来,之前肯定遇到过简书而未曾留心。想起来啦,之前在某网站刷视频的时候,简书的广告不绝于耳,奈何无心视之,错过的一段时间,只是喜欢的没变,终将又相遇了。类似的经历不单只有一回,还有一次印象颇深的是关于纪录片《天梯》,一部关于蔡国强艺术人生的纪录片,初次遇到应该是在古中山国境内某电影院海报,曾经只是嘀咕了一声吧,之后应该是不经意看到了一篇影评,因为天梯二字点开的,因为萦绕脑海,总想一探究竟。后来网上找这部纪录片的资源,颇不容易,看完之后也是所幸没有错过,暗自庆幸。
以上。
由此,初遇~不经意~错过~再相遇~连接……,经过如此过程的都会记忆深刻吧。如果没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前或后,虽然也很美好,但少了那份波折。其实,时间久了,越来越喜欢没有波折。
简书,不算初见,已感觉合适。合适就足够好了,足够到不想花费时间再找寻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