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王潇《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我记得公司开张以后账上第一次出现赤字,而我完全不知道下一单会在哪里的那天。等最后两个年轻同事调侃着咯咯笑着下班了,我关了灯坐在黑暗里,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那是我第一次因为创业而带来的愁云,和以往的考试忐忑、面试紧张、选择犹豫甚至劈腿失恋全都不一样。
那种愁云很钝,很直接,像一只密不透风的大锅盖,除了自己,无法怨恨任何人;除了自己,也没有任何对象可以研究。
既然研究自己,我反复想,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我不专业吗?是因为我经验少吗?是因为我性格过于高冷吗?是因为我争取得不够吗?是因为我没做灰色交易吗?如果以上皆是,那我真的适合在这一行创业吗?如果真的不适合,我需要再坚持多久?一周还是一个月?如果一个月都没起色,我是要在一个月后就解散公司吗?
如果大多数的人在第一天已经恐惧了,如果我是极少数的人,我就不该那么恐惧,至少可以多扛个三天吧。
我数着日子,扛了二十四天,下一个单子来了。
在那以后,我常常使用同类思考方法来克服困难——当需要解决问题时,我会想,如果我是大多数,我会怎么解决?如果我是极少数的人,我应该怎么解决?我必须持续选择极少数人的方法和道路,才能持续地自证。
是的,持久的表相就是事实——如果一个人连续三年看起来像极少数的人,说话像极少数的人,办事像极少数的人,那他就是个极少数的人。我希望我就是。
崔玲|绿水私塾:
昨天我没读书,我们就延续昨天的话题,关于社群过半的时候,很多人会懈怠的问题。
昨天聊了修行,身份,微习惯,今天我们来聊一下“极少数”这个概念。
80/20法则是不是来自《富爸爸穷爸爸》?
总有80%的人会放弃,总有20%的人继续坚持。
世界上80%的财富由20%的人创造。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上讲,去非洲援助的人发现一个规律,10%的人看到机会就尝试,30%的人,经过培训,上课,说服,也会愿意去尝试。60%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尝试。
咱们社群都是付费进来的,那么大家就已经是人群里的10%!
在这个10%里面,又有10%无论如何都会每天书写的人,30%我们催一催会继续写的人,也有60%怎么催也不写的人[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不过,我觉得比例大概是30%无论如何都会写,60%催一催也继续写,10%怎么催也不写[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当然大家各有各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的社群不符合当下的需要,可能就喜欢潜水,潜水就满足了。等等。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迫,我们会“轻推”,希望你半推半就[破涕为笑]
由于咱们本期开营前,定了一个规则,就是不打卡就抱出,后来综合各种反馈,5天吧,5天不打卡就抱出,也抱出了几个伙伴。
抱出大家我其实很心痛的。
希望大家都是那个“别人恐惧了,放弃了,我还能多抗24天的极少数人!”
社群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知识,而是人与人的链接和温暖,鼓励,人与人的感情。
希望大家彼此互动,互加,互相温暖。
当我们拥有了“极少数思维”,
不管做什么的时候,都跳出来“我是极少数人,我会怎么做?”
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让我们用持续的行动来自证,我就是极少数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