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个思维模型
希望对你有用
每天读几页书,你会慢慢地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就像利息一样,越滚越多。” ——股神巴菲特
如你所见,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所以,我想从一个更小的角度,开始谈起。
许多人或许都听过一个笑话:
有人劝别人戒烟,说:“你每天抽一包烟,如果现在戒烟的话,15年省下的钱,利滚利可以买一台宝马。”
“你抽烟吗?”
“从来不抽”
“那你的宝马呢?”
在人们心中复利是那么简单,但常识告诉我们,如果真的那么容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因为仅仅知道复利是什么并没有什么用,它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
能做到这一点的,是改变思维方式,了解清楚如何才能实现复利。
我们来看一条思维题:
一片池塘出现了一小块浮萍,它每天增长一倍,专家预计10天就能长满整个池塘,请问,多少天能长满一半水面?
答案:9天。
很多投资公司在建议你“收益复投”时,都会用类似的故事去解析“复利”的这个特点:一开始收益不起眼,越到后期赚得越多。
因为每一年创造的利润,都被重新投入到“创造利润的活动”中。在第30天的池塘里,所有前29天长出来的浮萍都在生长。
按理这个道理,“复利”现象其实并不限于投资,任何一种活动,只要能把收益当成资源重新投入,就存在“复利”。
比如知识。
为什么高考的几门主课在小学阶段只学“语文、数学”?
并不是这两门课程容易,而是因为,它们是“创造知识的知识”。数学学不好,物理化学都得完蛋,语文学不好,你连题目在讲什么都理解不了。
“语文、数学”就是池塘里的第一片浮萍,就是带复利的知识。
所有钱都具有同样的升值能力,但大部分知识并不参与“复利活动”。所以,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下面的“知识复利”三要素:
底层知识的比例、知识的系统化能力、持续性。
知识复利三要素之一:底层知识的比例
物理学家卢瑟福说过一句话:“科学要么是物理学,要么是集邮。”这句话被传得广为人知,化学家们很生气,为了好生羞辱他一番,索性给他颁了个诺贝尔化学奖。
中学里的物理和化学这两门课程是平等的,但这绝对只是初等教育领域内的看法。从古到今,就有这样一条科学鄙视链: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子、机械、化工、医学等等应用学科
这条鄙视的规律就是:后面的学科想要发展,一定要等前面的学科先发展了,所以,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前两位(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核心贡献都在物理领域——他们用的工具都是数学。
所以,前面的“知识的知识”,我们称之为底层学科,也是能够形成“复利”的知识,相当于第一天的浮萍,别看小,之后每一天都在参与其他知识的生成。
不过,底层学科在社会上的印象,跟科学界的完全相反,大家都觉得这些知识,在工作中用不到。
社会大众这些想法也没什么毛病。那些不能直接用的知识,中文系、数学系、哲学系、物理系,确实都不太好找工作。
所以,在你的知识结构中,底层知识和应用知识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这个比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是不同的:刚刚工作时,用于消费的比例可以少一些,多一些投资理财的比例;到了结婚生子,用于消费的比例就会大大增加;到了为祖国医疗事业做贡献的晚年,当然是连本带利都要还回去。
知识的比例也类似, 我们上学时,衣食无忧,学的都是不能直接“换钱”的底层知识;工作后再学的知识,大部分就都是应用层面的了。
当然,应用层面的知识也能有复利,前提是“知识体系化”。
知识复利三要素之二:知识的系统化能力
钱要增值,就要进入一个创造利润的经济体中;知识要创造新知识,也要先建立一个高效的知识体系。
很多手机都宣称配置上“吊打Iphone”,但用户实际体验就是一个字:“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iOS系统在运行效率上超过Android。
信息时代,信息反而不值钱,值钱的是对信息的处理效率。
所谓知识大牛,就是那样学习任何新事物都能抽象成几条公式的能力。
想要培养自己的能力,有很多现成的方法,比如画“思维导图”。事实上,任何学习都应以形成、补充、重建核心概念为目的,而非掌握信息。否则,你最好的出路也就是“冲顶大会”。
知识复利三要素之三:持续性
我们常自嘲自己在高三时最有文化——能解三角函数,能读文言文,分得清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画得出全球大气环流图——可三十年后,孩子的一道二元二次方程就把自己给难倒了。
知识为什么会被遗忘?学习不是把知识“下载”到自己的大脑里,而是在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链接。链接越少的知识,就越难被大脑调取,最后就像忘了账号的存款,不但没有复利,本金都丢了。
一个正常接受16年教育的人,知识体系应该是建立好的。工作之后的“终身学习”,就是给这个体系不断建立新链接、增加复杂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包容性。
最好的“终身学习”是选择几个具有长久价值的大问题,比如“如何写出一个好故事”、“如何成为一个谈话高手”、“如何”,然后用几十年的时间在这几个方向上持续学习。
总结一点:初始量并不重要,进步的幅度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个方向,不中断。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
一位很有名气的大学教授,当年买了广州一个小区的房子,价格大概才 30 万一套。大学教授有钱,一买买了两套。后来突然对房子不满意,动用了许多社会关系把房子退了,然后把钱投入了股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朋友感慨道:真是知识改变命运啊。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再聪明的人,只要停止学习,都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转变思维很重要。
下面,我分享关于复利效应的5个有效应用场景。
一、读书
看一看那些因为读书而成名的人吧,李笑来、樊登、罗振宇等等,他们无不是通过读书最终达到人生巅峰的。
长期的读书,是最能够产生复利效应的。读书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了专家学者,从而让自己的人生走上巅峰。
把读书当成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长期坚持,到了某一个时期就会引爆了,你就会发现读书的巨大复利效应。
二、写作
当今这个时代,写作能成为让你最快成名的途径,看一看咪蒙、彭小六、当年明月、剽悍一只猫、李叫兽等,无不是通过写作让自己功成名就。
写作,其实没有那么难,只要不停的写,不停的积累方法,总会写出好文章,,并产生巨大的复利效应。
三、演讲
演讲能力,也是当今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种能力。看一看樊登、罗振宇、罗永浩、梁宏达、高晓松等,无不是口才极好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演讲和分享,从而成为这个时代的大咖。
任何一个想在这个时代成名的人,都要训练自己的演讲能力,你会在很多地方、很多场景都会应用到这种能力,演讲也会产生巨大的复利效应。
四、运动
为什么说运动也会产生复利效应呢?运动的复利效应一天、两天是看不出来的,必须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去看。
当你不断的坚持运动,你会发现:你的身体特别棒,少得病,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神采奕奕,你会活得特别有质量。同时因为你身体好,所以做事的效率更高,更容易投入的去工作,从而产生更好的工作效果。
运动的复利效应是巨大的,坚持运动吧,去跑步、去打球、去游泳、去爬山、去旅行,锻炼自己的身体,成为人生的强者。
五、学习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也必然是一个学习时代。在这个时代,如果你不终身学习,那么你很快就会被淘汰。
李笑来老师称自己为终生学习者,他的微信公众号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任何人,想要成功,都得要不断的学习。通过读书学习,通过实践学习,通过经历去学习,通过反思去学习。
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叫《学习的革命》,那上面对学习的理念和做法讲得非常透彻。学习的巨大福利效应,终会在某一天,显现出来。所以,学习去吧,找到你的目标和方向,找到你的兴趣,然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现知识复利。
希望我们都能掌握知识复利,一旦掌握,人生如同开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