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金投资显现出典型的三股思潮:迷信明星基金经理投资主动型基金、盲从人工智能投资智能投顾产品和以估值为参考的指数化投资体系。
一、迷信明星基金经理投资主动型基金
愚昧的大众缺乏抽象思考能力。
年过半百的中年大妈对金融知识一无所知,促使她们下定决心将半生积蓄买入某只基金的原因,往往就是看到了『小鲜肉』基金经理的商务照。把每个家庭的财政大臣当做思春少女来侍奉,是基金营销的独门法宝。
青年一代小白投资者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自然不像父母辈们仅凭颜值行事,自㤔扎实的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功底,在铺天盖地的营销之下先后地掉入『冠军魔咒』、『风格漂移』、『规模增大』和『基金经理离职』这公募基金四大陷阱。
『冠军魔咒』:上年业绩排行前十名基金到了第二年业绩往往都很惨。
某一年业绩特别突出的基金,必然是采用冒进的策略大举押注某个行业,然后刚好赶上了市场的风口。到了第二年,风力消散,便坠入凡间。
『风格漂移』:说白了就是基金经理没有自己的固定风格,换手率高,难以定论基金经理取得的业绩是靠实力还是靠运气。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随处可见春秋笔法:
换手率高+好业绩=调仓灵活;
换手率+差业绩=风格漂移。
呵呵哒。
『规模增大』:管的钱多了,难度就大了。
一只中小盘股流通盘就那么点,钱少的时候可以买买买;钱要是多了,那就只好随便买点其他股票来凑数。
因此,『规模增大』主要针对擅长投资中小盘股的基金经理。有良心的基金往往通过限购来控制规模,维护持有人利益。
『基金经理离职』:如果说前面三点可以通过数据观测,那『基金经理离职』就是无法预测的天灾人祸。
和私募基金相比,公募基金经理在操作中受的限制多、考核压力大、拿的报酬低,隔三差五还被基民骂,因此功成名就的公募基金经理跳槽干私募是大势所趋。
对于基民来说,那就推翻了之前购买基金的逻辑:我买基金是觉得你这个基金经理靠谱,现在你人走了,谁知道接任者怎么样。
从历史数据来看,嘉实研究精选的张弢、汇添富价值精选的陈晓翔、汇丰晋信大盘/双核的丘栋荣离职后,基金规模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二、 盲从人工智能投资智能投顾产品
2017年,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引起业界一片震动。
多款『智能投顾』、『策略组合』借势宣传,给予小白们宗教般的信念寄托。
饱受公募基金『四大陷阱』摧残的小白们仿佛看到了希望:人靠不住,机器总可以吧?
然而,大部分人忽视了两个前提:投资是个概率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逻辑。
投资是个概率问题,就意味着有出错的可能。例如右侧趋势交易在震荡市被频繁打脸、左侧交易抄底失败。
配置型策略组合是对存量资金进行配置,任何一点错误都会被放大到净值上招摇过市。稍有不慎,就会被失望的投资者和竞争对手抓住死穴,进行穷追猛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逻辑。这一点类似于『文人相轻』,价值投资者觉得趋势投资者胆小如鼠,趋势投资者觉得价值投资者过于冒进。
在“智能投顾”跃进式的进化之前,它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三、估值为参考的指数化投资体系
基金经理靠不住,“智能投顾”靠不住,那剩下的只有我们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