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太阳下山,已然失去。但是我们久久沉浸于它曾经的炽热和光芒万丈之中,执着于那份不舍和眷恋……不甘心不忍心。于是也错过了群星,得不尝失。
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什么是沉没成本?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度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沉没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
1、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维持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
2、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没成本”而不敢投入。
打个比方:
一个情侣谈恋爱,女方越谈越发现这个男的不适合做自己未来的老公,不适合做伴侣。
可是分手,她还舍不舍,舍不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男方吸引她,而是觉得我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全给了他,陪他看电影...这个时候分手很亏,所以这就是“沉没成本”的代价。
根据经济学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本应是不相关的。但大多数人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
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应该做决策的时候考虑“沉没成本”。
比如看电影,会有两种可能:
1、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2、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如果你后悔看电影了,那么你果断的出来去做别的事,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用这个时间去做别的事情,还可以去弥补看电影的事情。
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做出这样理性的决择,因为陷入了“思想的牢笼”之中。
损失和收益,对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损失是完胜的。和收益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刺激还要多一倍。在现实生活也是一样的,你眼睁睁看着钱财离你而去时,感受到的痛苦是你得到同等价值的东西时感受到的快乐的两倍。
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好名声、认识的关系、积累的资产……这些都是我们害怕“损失”的,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沉没成本”。
这些东西根深蒂固埋藏在我们的记忆里、血液里,控制着我们未来的成长、选择和决策。我们现在的决定,其实都是被过去绑架。
于是心灵导师们教会我们要断舍离,只有放下,才能真正拥有。但问题是,“沉没成本”效应成为了断舍离的永远羁绊
如何判断哪些该留该珍惜,哪些该割腕止损,重新出发。成为了生活中绕不开的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