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沂 小荷
四天的线下研修,涉及培训项目很多。班级管理,文本解读,专业成长,课堂艺术,现场主持,磨课辨课,小组合作,等等,无不让我耳目一新,为之震撼。没有哪一个培训,能这样把学员推上一个个训练的道场。而导师,就坐在人群中央。每一位导师都在努力找出我们身上的不足和缺憾,以便引领更好的成长;每一位导师又都小心地呵护每一位星火的光芒,借以扶持和鼓励行走的力量。
1
@榜样讲述 +专家讲座
第一天,四位新教育榜样教师的真情讲述,三位专家专业阅读讲座,开启了我们此次研修的大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刘恩樵导师的《用随笔润泽美好少年》、刘祥导师的《改变,从写作开始》、王益民导师的《我的诗与远方》。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唯有书写与记忆永存,唯有书写才能看到心灵成长的一次次蜕变。刘老师坚持让学生“日写作”,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语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在他看来,“日写作”有两层含义,一是坚持,一是积累。细细想来,这样的坚持和积累,真的不无道理。积累时间,积累写作字数总量,积累思想和情感,积累“写作感”。我想到了“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的锤炼,不等于一万小时你就怎样,但没有这一万小时的底子,你肯定不会怎么样。刘老师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完成五篇随笔,自己坚持日日批阅,篇篇批阅,人人批阅。这样耗费多少的时间和精力自不必说,刘老师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让学生的随笔文字在各种平台展示,在校园,在网络,通过各种媒体的推送,我要是刘老师的学生,我也会爱上写作,并且会写得很好。因为老师看得见我的成长,我的进步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还有比这种鼓励更能激发学生成长的吗?
我也在班级开展和学生共读写的课题研究,并且还幸运地通过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可一放暑假,我们的读写活动就搁浅了。反思自己,觉得不是学生的懒惰,而是自己的不坚持。把师生共写随笔坚持到底,这不是说说,需要一份勇敢的坚持和持续的推动。
正如刘祥导师说:“改变,从写作开始。”一个当初眼睁睁看着别人一年写好几十篇文章的老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自己居然也发了将近五十篇的文章。我特别想知道刘导是怎样做到的?这数字,恐怕是我们穷极一生,都无法抵达的。讲座中,刘导为星火们传授关于论文的写作经验,从写作的常见形式到选题的原则,应该知晓的写作常识,我都记忆深刻,历历在目。刘导告诉我们,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教育叙事、教学叙事、案例分析、随笔、文本解读、教法研讨、学理分析诸多方面进行教育写作,选题的原则一定要从“人”的视角,“把学生视作独一无二的人;把作品中人物带入自己的生活中观察;把教育教学视作生命的雕塑。”
有了写作形式和选题原则就能写好文章了吗?不。还要有灵感,灵感从何处来?刘导引导我们关注教室里的一切皆为素材,从课堂中发现,在阅读中感悟。是啊,这三点,不正是我们的专属阵地吗?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上耕耘,难道还要去别人的园里插秧? 那不是种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己的田吗?这是万万不可取得。
最后,刘导还明确我们应该知晓的写作常识,他告诉我们写作“四要”,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要新、巧、美;要摒弃无意义的“我”;要站在潮流的制高点上;要敬畏你的文字。刚参加2017年网络研修大会的那天,我就对刘祥导师非常敬佩,他让我们星火好好研究自己的导师,不要好高骛远,盲目追逐所谓的语文“明星”。那时我不识刘导。这次一见 ,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一切语言都变得苍白无力。难怪刘导的文字发表的那么多,那么快,这其中的秘诀,我们这些星星火火一时半会怎能研究得透呢?
写文章让人幸福快乐,像刘祥导师一样,沉稳平和。而对于王益民导师来说,他的专业自是不用多说,他绝对是初中语文界摄影最好的,更是喜爱主持中最会写诗的。听了王导的诗和远方,我在朋友圈里如是说:“激情和坚持,热爱和思考,谁还敢说自己对诗歌是真爱?非王导莫属!致敬王益民导师,五体投地。”那天,如果我还是个年轻的姑娘,我一定会冲上舞台,向王导献花致敬。他的诗写得真好。一个有如此诗心的人,一定把日子过成了诗歌的模样。这是我们星火的榜样!
@专业引领+专业研修
第二天是四位导师论坛和三位星火模拟授课、导师星火辩课 。
上午首先开讲的是徐飞导师《作文课:有一种美让人迷恋》,很喜欢这样的标题。能够迷恋作文课的老师,应该是上神级别了吧。我们还都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导师已经修炼成仙。在体验幸福作文的路上,徐导已经怀着大爱美美地行走人间。他从三个方面解读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并为星火们开了一剂作文的处方。他说“写作离不开凝视”,是的,没有凝视的写作是没有意义的。他通过三个真实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让写作教学看得见。特别喜欢徐导的一句话:“干瘪空洞的生命,滋养不出温润丰厚的课堂;苍白无力的背后,一定是你肤浅单薄的阅读。课堂的境界,取决于你阅读的状态。”阅读是精神的疗养,更是自我的救赎。作文课,有一种美让人迷恋,我愿意“用一生的光阴追求语文之美。”
《“我”真的可以非常优秀》是高子阳导师讲座的话题。这是一个非常讨喜的题目,从字面解,我已经很优秀了,当然,我还可以更优秀一点。高导的讲座现场感很强,不自觉的就被卷入话题中。主问题有三个:一是为了“我”的最后一课;二是做新教育的真知、真仁、真勇者;三是“我”是一片永不飘落的树叶。高导海量阅读,深入浅出,让我如坐针毡。因为他介绍的那些书,说来惭愧,我没有读过几本。那时那地,我多想疯狂地买书来读,理智告诉我,读书是自我的需要,不能跟风。书是自然要买的 ,却不是买来束之高阁。曾国藩的“读书不二”法可以效仿。高导说:“优秀,不是遥不可及,是自己能够伸手够到的自己。” 相信自己,我真的可以非常优秀。这是一种豪气云天,更是一份静待花开的默默耕耘。
梁增红导师《文本的教学解读》是我最期待的。一名教师,不能深度解读文本,这是硬伤。梁导说,语文教材具有原生价值的,作家的作品选编教材,当初,并不是为了课文创作的。文本的原生价值,既有作者的意愿,也有读者的二度创作。我们要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实现“作品”到“课文”的转换。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没有必要苦苦追索文本的原生本义,应当基于语言文字,去理解,古为今用,常读常新。梁导告诫我们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决定教学内容,重视阅读,打足学生精神的底子,带着慧眼确定课文教学价值,要注意一般阅读与教学情境阅读不同,在真实的教学情境里没有理想的读者,我们应当做好作品与语文教学的摆渡人。
柳老师是导师团中唯一的一位女教师,她温柔大方,才情横溢。她主张“读写语文”,坚守自己坚守的,调试自己不满意的。她借助课堂“小零食”,锤炼学生语文大素养,用心地打通学生的语文和生活;她把语文课腾出来,搞语文专题活动,她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感受歌曲与语文、饮食文化与语文,甚至于大家不大讲究的俗语、南京方言;她带学生看纪录片,读现代经典诗歌,背诵经典名篇……她让每一个孩子爱上语文;她让每一个孩子觉得没上语文,是一种损失;她让每一个孩子都期待语文课,不能随便调语文课;她让语文更丰富,更可爱。听着柳老师讲述和语文的情缘,和学生的情缘,有时候,我就在想,上学的时候我要是遇上了这样的好老师,我的语文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因为刘导的信任和栽培,让我负责下午的活动主持。说实话,这样的主持我是不担心的,本来还想着不备稿子,不就是串串词,牵牵线,评评课吗?上午的时候,当我看到王秀兰老师口若悬河,旁征博引的引经据典的时候,我慌了,没有想到这里连主持都是藏龙卧虎的。沈秋芳中午告诉我,王老师为了主持,对着镜子练了好多遍呢!天哪,原来这样隆重的准备!没办法,我只得在简书里敲打着零碎的文字。只是想说出属于自己的心里话而已。没有那么华丽丽的修饰,更没有阳春白雪式的高雅,就像我自己,朴实的掉渣。也不知道我的主持是否让大家记得?
下午三位星火的模拟真的很棒。他们看上去那么年轻,那么后生可畏。特有的语文人的气质和素养,真的让我羡慕不已。他们课上得如何,我以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即使有些偏颇,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了这次的锻炼,正在逐渐接近完美的自我。况且有那么多的导师把关,那么多的星火鼓励和陪伴,这样的成长真是再好不过的了。
星火模拟授课之后的辨课,让我大开眼界。唇枪舌战、思维碰撞,真是一场语文人的“战场”。导师们的扼要点评,拨云见日的指点,让在场的每一位星火都获益匪浅。王益民导师在学术总结的时候,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八个意识”,读者意识、课文意识、任务意识、语文意识、建构意识、方法意识、鉴赏意识和主题意识。细细想来,这些意识的确支撑和指引我们的课堂。也让我们对导师的高屋建瓴,深感敬佩折服。
@专业引领+人文采风
第三天是三位导师模拟授课,三节课文体不同,训练点各有侧重。我个人比较喜欢胡培兴导师的教学设计和沈庆九导师的文本解读,至于李明哲导师的群文阅读,我水平有限,不敢妄自评价。
胡导的设计理念,清晰直白,教学流程就是我们的常态课。他在课堂上试图告诉大家的,就是对于《回延安》这样的诗歌,我们教什么?该怎么教?正确的理解诗歌,比用什么方法来教显得更重要。这是我在胡导的课堂中领悟。
《老王》是说不尽的,很多人为我们提供了经典课例,而沈导的个性解读,我真的非常喜欢。梁增红导师说“文本的教学解读,就是要能从文本中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并依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拟定教学内容。”沈老师对老王的解读,只借助于文本的文字,不借助任何辅助资料。在读的过程中抓住语言读深读透 ,从语言的品味中解读文章,从而真正走进杨绛的内心。“两个杨绛,当时的杨绛不可爱,写文章时的杨绛才可爱。正是这样的人才可爱,才伟大。”当我真正走进文本的每一个文字,我才有点读懂杨绛。感谢那么多年的错误理解,才有了今天的大彻大悟。也感谢沈导,让我知道在文本中读出自己,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我也能理解沈导走到哪里都在说着那永不变更的话。时时,处处,真好。
三节课后,是导师丁卫军的主持辩课,我以为,丁老师的主持是最出彩的。他的思辨、调动现场的应变能力、特有的幽默风格、在主持人和导师的自由切换中,他游刃有余。硬是把半个小时的活动延展到一个多小时,这得是一个多么投入的主持人那!
下午,大家抱团行走郎溪,我们一起去石佛山人文采风。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却不以为然。通往石佛山顶起初是平坦的水泥路,虽然一路飙升,行的艰难,却也勉强跟得上大家的脚步。距离山顶还有519米的时候,需要登上一段石头路,那石头硌得脚疼,一点也不平整。烈日烘烤,早已经没有了观景的心情,不要说美美的拍照留念了。自从听过梅子老师的讲座,早就不再向往外出旅游,她说:“你的地方也是别人的远方,再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是啊,石佛山,是美的,可我更看重的是可以和星火们一起走走路,聊聊天,以行走的方式记录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这样的相见,每年只有一次,所以我很珍惜,不想错过。
@磨课研修+聆听教诲
第四天上午,星火们和郎溪部分教师分组磨课。五组展示,各有不同。而导师们对于这五节课好像不甚满意,尤其是丁老师,他实在看不下去星火在写作话题上愈行愈远的设计,便迫不及待的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看法。星火们一时兴起,强烈要求丁老师现场临时授课。没有上课准备,丁老师依然把20分钟的作文指导课上的风生水起,云淡风轻,深入人心。刘恩樵老师,王益民老师也都纷纷献课,每个人都在求证自己作文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导师与导师,星火与导师,激烈的争辩,恰是做学问、真研修最好的状态。
2
四天的点点滴滴,一幕幕在眼前闪现,浸润心田。反复思考,研修到底让我收获了什么?刘祥导师说:“很多人是学不来或不要学的,跟着自己的导师扎扎实实去做,比什么都强。”他告诫我,好好研究自己的导师,自己领悟自己生成,这是最好的培训。
梁增红老师也说:“自我提升,是最好的培训。”很感谢各位导师的教诲,四天的研习太厚重,我需要慢慢的学习吸收内化,我想用三个词语来表达至今不能平复的心情。
第一个词,态度。态度是成功的关键。这次研修,我再次看到了导师们身上闪亮亮的光芒。他们是语文届的大咖,谦逊低调,朴实无华。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独特的建树和守得花开见月明的顽固坚持,让我深知,任何成功从来没有捷径。要想成功,就脚踏实地,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深挖研透,执着坚守。我们看到刘导的“日写作”“第一语文”,丁导的简约和微写作,柳导的“小零食”,大素养,梁导的简单语文,王导的“对话”和“课程”,还有刘祥导师的语文“三度时空”等等,太多导师的教学主张和实践,我不一一列举,他们无一不在告诉我们,态度比能力重要,坚持比方法重要。
第二个词,专业。这四天,我们总共聆听7场专家报告讲座,导师模拟授课3节,星火模拟3节,5组作文研修磨课,在众多的专业引领和研修学习中,我看到了导师的专业和星火的努力。可是,我也深深感到,自身的短板和缺憾。无论是导师的示范课,还是星火的模拟课,我觉得都各有所长,而我所谓的观课还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并不能触及语文教学的深层次思考。梁增红导师在《最好的培训是:自我提升》一文中说:“我认为,最好的培训,不仅仅是听专家讲座,看名师上课,而且是自己提升,在‘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的怦然心动之时,也需要仔细辨别,认真思考,勤于实践,自出机杼。”缺乏理论支撑,没有深度思考,很多时候接受培训真的就是带着一个笔记本来,认真记记,回去之后,大多不再内化吸收,通过借鉴别人的课堂取长补短。通过这次研修,我深刻意识到,做自己有多么重要,主动提升自己,才是真正的培训。“我们要学会站在名师的肩膀上,而不是总匍匐在名师的脚下。”
第三个词,读写。这四天,阅读和写作成了一个高频词。尤其在高子阳导师的讲座中,单是那些亟需阅读的书目,就不下几十本。刘祥导师的《改变,从写作开始》,我深深知道,不指向写作的阅读是低效的。读书是最好的自救,写作成就最好的自己。
研修结束了,我们的生活又归于平静。可行走郎溪留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异常深远,我收获感动,收获友谊,收获成长,更看到一群尺码相同的人,在新教育的语文路上载歌载舞,温暖向前。“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愿我们新教育的引领下,在导师们的鞭策里,始终向着语文明亮的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