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考试准备了许久,信心满满的去考,结果成绩却不理想,郁闷的不行,就想找个朋友发发牢骚,舒缓一下心情。“嗨,A,出来一块坐会儿?”“行啊!”一见面就忍不住开始诉说自己最近如何如何不顺,考试没过等等,可是A却一边低头看着手机一边回应“嗯”“是吗?”“然后呢?”看A这样子,真是一点想说下去的欲望都没了,之后免不了沉默的尴尬。
不知道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没有,话说到一半就不想说了,或者还没开口就看到对方兴趣缺缺的样子,顿时连张嘴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沟通圣经》中,尼基•斯坦顿说:
“听”对于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因为沟通的关键往往是接受者、听者,而非说话者。
确实,谈话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全看双方对彼此信息的接收程度,我们都需要倾听。
一位作家这样说:因为无话可说而倾听的人,无法鼓舞人心。唯一有用的倾听,是时而吸收说者的想法,时而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倾听。
有时候我们会跟初次见面的人相谈甚欢,因为有“共同话题”,感觉彼此很亲近。
有时候我们针对项目如何进行下去而讨论,彼此倾听彼此的见解,这样不禁容易化解分歧,更能减少个人的焦虑。
更多的时候是我们需要通过“听”来学习,来接收信息,来了解对方。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个合格的“听者”呢?
尼基•斯坦顿在《沟通圣经》中给出了我们很多技巧:
1.准备好去“听”
主动是最主要的。当我们为开会,面谈等提前做好倾听的准备,提前做好预习,尤其是“听”一些学术报告,我们首先就得对那些专业有所了解。
2.心胸开阔
不要因为“说者”说的话不对你的胃口就立刻排斥,或者对方穿着不符合你的审美就过早的下定论,这样可能会错过重要的信息。
3.避免分心
人的注意力都是有时限的,如果对方的话题让人缺乏兴趣,听的时候大脑可能就会“神游”,眼睛也会不自主的左转转,右看看,一旦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就要立刻“脉动”回来,最起码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个好的“听者”。
4.协助说话者
就像我开头写的这件事情,我多么希望朋友A能表现出哪怕是一丝同情的话语,我也会觉得受到了鼓励,可事情偏偏不那么遂人愿呐。
5.不插话
这大概是最难做到的吧。
尤其是每每听到兴起的时候,就忍不住想插一句嘴。
就像别人讲故事,周围一圈人都在静静的听着,讲到某一段,一人突然插话“这个我知道,我知道,后来怎样怎样了”,或者说故事的人停顿一下喘口气,便有人急不可耐的说“然后呢,然后怎样了,快说啊”,不得不说这样的行为放哪都让人无法忍受,倾听是需要耐心的。
不敢说自己是个合格的“听者”,需要注意的还有很多,倾听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改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