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写道,这一天宝玉正与史湘云在怡红院里聊天,忽然有人来传话,说他父亲贾政让他去会一会“兴隆街的大爷”,也就是贾雨村。
听得要去见贾雨村,宝玉很不自在,但父亲有命,又不敢不去,抱怨说:
“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
按宝玉的意思,贾雨村是经常上门来的,是他每次都提出要见自己。
史湘云有不同意见,说:
“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
意思是不见得是贾雨村要见宝玉(至少不是每次),而是贾政有心要宝玉去会会“贵客”的。
对此,宝玉说:
“哪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
他仍然强调不是父亲要他去会客,而是贾雨村主动提出要见他。言下之意,都是贾雨村多事。
史湘云又说:
“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
贾雨村要见宝玉,自然是有见他的意图。按湘云的意思,是有“好处”的。
小结一下他们兄妹俩的对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宝玉认为,贾雨村每次来家里,父亲都叫他去陪,那都是贾雨村想见他;至于贾雨村见他是想谋什么“好处”,我觉得他是想到过的,但恐怕他不屑于多想。
而史湘云则考虑到了两层,除了估计贾雨村想谋“好处”,还有贾政也有他的盘算。
也就是说,其实贾政与贾雨村都是有通过“宝玉会客”一事谋取一些好处的想法的。只不过,我们与史湘云一样,只能是估计;尽管事实上是真的。
那下面我们就看看,他们大概想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01贾雨村的想法
既然宝玉一心认为是贾雨村主动要见他,那就先说说贾雨村会想得到点什么“好处”。
我们都知道,此时贾雨村已经是第二次当官。第一次当官没多长时间就由于有“贪酷之弊”兼“恃才侮上”而被革职,这对他是个极为惨痛的教训。他得以起复,靠的主要就是贾政(借由林如海)。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事实已经证明,贾雨村并不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但也不能否认他对贾政的感激之情,只不过对浓度的估计应该有所保留而已。
就算他有三成感激之情吧,还有七成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趋炎附势”。
贾雨村已经通过这一次起复,见识到了贾府在京城的大能量。那么,不管是出于感激,还是出于找靠山,他都必须多与贾府互动。
主要对象当然是他的恩主贾政,其次就是宝玉。
宝玉与贾雨村起复之事毫无瓜葛,为什么要常常找他聊天呢?
因为宝玉是贾政的儿子。
大家都知道,贾政很像一位邻家父亲,对儿子尽管一天到晚难得有表扬的时候,不骂几声、损几句好像就找不到做父亲的感觉似的,但事实上贾政对宝玉是非常看重的;他烦的是宝玉“不上道”,而不是“不聪明”。
贾雨村与我们一样,明白贾政的心意。况且,大家不要忘了,他求托贾政出面帮忙起复时,就是以“宗侄”之名,就是说与宝玉同辈。所以他来荣国府拜谒贾政时,应该是会主动问候宝玉的,说些诸如令郎长多高啦、现在读些什么书啦、诗书之名外面传得挺响啦、极想与这位小兄弟聊聊天啦之类的话,一句一句都说到贾政的心坎上,于是贾政就吩咐宝玉来见,并且必须充分表现出诗书之家的风采来。
大家应该还记得,宝玉挨了贾政一顿狠揍那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因心事重重,在出见贾雨村时表现得“葳葳蕤蕤”,让贾政感到脸上无光,很不高兴。
就是说,贾雨村见宝玉,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为求得贾政开心。人人都知道,取悦一个母亲,最好的办法是夸她的孩子。其实取悦一个父亲也类同。
当然,宝玉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也不排除贾雨村考虑此子只要肯走正途,未来很可能就是光大门楣之人,趁早建立感情,那是不会错的。不过,我觉得这一点应该比较次要。
02贾政的想法
接下来说说贾政会有什么想法。
贾政是很欣赏贾雨村的。他们都是读书人,有共同语言;且贾雨村是进士出身,文凭硬得很,这是让本想科考但终还是凭祖荫当了官的贾政羡慕的。所以当初看到林如海的推介后,贾政帮他起复可谓不遗余力,后来省亲别墅落成时还想着要贾雨村来参谋题写。
并且,贾雨村第二次当官后,学聪明了,官当得顺风顺水,越来越位高权重了。
如果想在官场混,对这样的人,岂不是本来就应该多多结交?何况,贾雨村还经常来家里拜访?
除了自己,我想贾政或许更多考虑的是宝玉。
尽管宝玉现在还是不上道,但贾政明白儿子是个聪明灵慧之人,一旦想通,要走“正道”了,那就可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了呢。
所以一方面,贾政是乐意让宝玉在各种场合露露脸的,毕竟,跟他谈科举他头大,聊聊文艺、历史甚至人生哲学,或者偶尔顺口吟诗对句,他都是有能力奉陪的。这我们也已经在他拟题大观园匾额对联时领教过了。他做老爹的也脸上有光。
另一方面,让宝玉见见贾雨村这样的读书人、“进士官”,不仅说得上话,弄不好还能够树个榜样,吸引宝玉走科考仕途呢!
而第三方面,则与此直接相关:要走仕途,除了能力,还得有关系。贾府不缺乏关系,至少也有个“四大家族”同气连枝。但是,贾政应该感受到了贾府乃至四大家族发展的危机。
况且,就算是势头很好,也不妨碍与贾雨村这样的政治新星结成良好的关系,弄不好以后宝玉参加科举考试以及当官时,就可以得到贾雨村的关照了呢!
哪怕不走仕途,经个商、拉个业务之类,有个大官老爷照应照应,不就更顺利一些吗?多个朋友多条路啊!
这层意思,史湘云说了:
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
我觉得这并不仅仅是猜测,这是个现实的考量。这不是现代人都在考虑的事吗?
正因为贾雨村和贾政各有所求,所以他们都乐于让宝玉露露脸、说说话,也算是“双赢”吧。
可惜,这在他们是乐事,对宝玉却是折磨。他说“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看起来是在贬低自己,其实是不屑呢。
而这样的事,身处现实中的我们,是不是感觉并不陌生呢?
对此,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讨论!
此处所有图文,均为本人原创,不论深浅,只求用心。望朋友们评、赞、藏、转,不吝支持,让更多的朋友看到“陈想书语”,微信公号同名,敬请关注。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