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放学,像往常一样,慢慢悠悠踱着街上的黄阳光,书包上的铁扣被手指长期摆弄,已经失去军绿的漆面,变得斑驳,手指上有一种令人发闷的铁锈气味。
对于爸妈昨晚的争吵,我早已习惯,不费心思就能想象家里的场景:昏暗的客厅,只有天窗偷露一丝光线下来,望到里间黑洞洞的,什么都看不见,但我妈肯定还躺着,一整天没吃饭,我爸不在。厨房里外公熬着粥,白烟袅袅中仿佛他是一个下凡的老者,帮着做饭而已,世间一切都与他毫无干系。
心里有点厌烦回家,想找个地方去。
去县城吧,那里离家很远,但车应该收班了,而且我兜里没钱。
去学校,那个门卫老头很凶,我们几个还把小石头放到他的水杯里,差点被他抓到。
去茶厂,那个地方很大,没人会发现我。还是算了,如果被发现,回家肯定会被揍死。
天越来越暗,马路上的玩伴们都被召回家了。我的肚子有点饿了,算了,还是要回去,没地方可去。
这是在我小学五年级,一次离家出走未遂的真实故事。不论过去多久,我都能清晰感受到当时出走的强烈愿望。
孤独,是孩子世界里最经常来访的客人,它在那里上窜下跳,肆无忌惮。
孩子的情感世界里并不呈现多样性,孤独感,是他与生俱来的情感体验。在母亲身体里孕育10月,除了感受到舒适的温度之外,他只能与孤独相伴。
我的小女儿对我说,她想变成家里的那只猫,
“为什么你想变成猫?”
“因为猫可以不用按时上床睡觉”
“你为什么不想按时睡觉呢?”
“因为睡觉会做梦,梦里有时会有野兽追我,我经常都会找不到你”
孩子经常会有一些在大人看起来很可笑的想法,那是因为,不成熟的感官功能只能将带他带到这里,而不能达到成人世界的场景中。妈妈,是每个孩子的孤独最直接的释放接收者,但她却不能将孩子的孤独完全接收。
在他还没从外界学到更多的情绪方式的时候,孤独总是如影随形。
直到人不断长大,逐渐学会了梦想、忙碌、快乐、忧愁,悲伤……,这一切复杂的情感体验都可以用于驱赶孤独。孤独不再是主宰情感的一切。
当孤独主宰,孩子会怀疑“当我”,而去寻找“真我”
“你真调皮,我不想要你了”。
“你不是我生的,是捡来的”
当大人这样说的,他非常痛苦,会怀疑现在的“当我“,不是父母生的,或者父母不怎么爱他,他觉得应该仔细计划一下离家出走,我不应该是这样的,而是另外一个“我”。
他会计划出走路线,设想在哪里睡觉,去哪里找吃的……对于离家出走这个事情大部分的孩子只是想了一遍,或者刚刚进行还没被发现就回来,多数发生在儿童时期,而大人几乎不会察觉这个微妙的心理过程。
在被抛弃的这件事情上,孩子是有强烈自尊的,他宁愿选择离家出走,也不会考虑死皮赖脸不走。在设计这一切的时候,他是认真而严肃的。
当家不像家,孩子会“离家寻家”
在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通过“离家”的方式去寻找一个新的类似于“家”的东西,在那个情绪饱满却无处宣泄的年纪,选择“出走”似乎很酷,也是他傲视孤独的一种方式。
但这种“离家出走”就更危险,常常会被一些有目的的人或组织利用,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个人从孩童长到成年,总有很多小秘密。
很多人离家出走的想法,算是一个秘密,或重或轻,或想想,或实施,这一切都是在那个无法自我主宰的年纪,我们无处宣泄表达孤独的方式。
那个记忆是如此鲜活,那段回忆是如此珍贵。当我们从一颗幼苗长成大树,回想过往,父母的庇护慢慢变成那一抹远远的隐隐的色彩,而那最扎心最深刻的,通常都是那无数个类似“离家出走,走与不走,怎么走,走了怎么办……”的挣扎与矛盾,那一夜又一夜的煎熬。
然而,我们要感谢,感谢成长中的那一份孤独和倔强,那一份怀疑和认真,还有那一份决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