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份依次读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族长的秋天》、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XIV:基督的胜利》、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众心理学研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石黑一雄的中篇小说《远山淡影》、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芳华》共计5本书。
【1】《族长的秋天》(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轩乐 译)
《族长的秋天》是一部非常棒的小说,也是马尔克斯自我肯定最高的一部小说,但我绝不会再读一遍了。
在我的阅读史上,也出现过另外一部非常好但不会再看的小说,那就是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因为他们除了碾压我的智商之外,还造成了我生理以及心理上的不适。
读《一九八四》就像啃石头,很难连贯地深入进去,心情也跟着压抑沉重。读《族长的秋天》就像跌入滚滚东流的大河中,无论如何挣扎,也爬不上岸。只能任凭它以一股“腐朽的伟大”的力量挟裹着我,不做任何反抗,也没办法去思考,总之听天由命,到达它想到达的任何地方。
《族长的秋天》一个段落就是一个章节,几乎没有句号,差不多都是逗号。我有摘抄的习惯,但在读这本书时却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抄。它行文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每每读到亮瞎我双眼的词句想要抄下来,却向上找不到开头,向下找不到结尾。说他“排山倒海”一点也不夸张。
很多读者觉得难读,认为是翻译的问题,我觉得不是。因为我感受到马尔克斯在写这本书时已经到了癫狂的状态。作为译者的轩乐在翻译过程中想必一定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折磨,看一个读者评论说:“内容太过玄奥,看过之后大病一场。”我虽然没有大病一场,但也感同身受。
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我没有感受到孤独,感受到的是热闹和此起彼伏。但读《族长的秋天》的时候,我却感受到了孤独,这种孤独深入骨髓。
“真相之后永远都有另一个真相。”
或许独裁者将军阁下借喻哥伦比亚政府(国家机器),母亲本蒂西翁·阿尔瓦拉多借喻传统的拉丁土著文化,合法妻子莱蒂西娅·纳萨雷诺借喻西班牙殖民文化。
【2】《罗马人的故事XIV:基督的胜利》(盐野七生 著/徐越 译)
上个月读《罗马人的故事XIII:最后一搏》的时候还说罗马一没有小皇帝;二没有宦官。这个月读《罗马人的故事XIV:基督的胜利》就打脸了。罗马也是有小皇帝霍诺里乌斯的,10岁当上皇帝,其母摄政,而且有宦官优西比乌,他们也是加剧罗马帝国衰亡的因素。
在这本书里,盐野七生说:“我本人是一个不会被什么真神的教诲所打动的顽固的无神论者。即便是被威胁说死后会下地狱,也不为所动。因为没有人见过地狱,又何以证明它的存在。”
在宗教的理解上,我与盐野七生是一致的。
【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古斯塔夫·勒庞 著/夏小正 译)
“乌合之众”在中文里的意思是“临时杂凑、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属于贬义词;原版标题“Crowd”的意思是“群众、人群”,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通过相关方式而聚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是中性词;在我们实际生活和党政宣传中,“群众”又绝对是个褒义词,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群众”。中文版书名取“乌合之众”并不贴切,肯定是出于营销目的。
在文中,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对“Crowd”基本站中立客观位置,又褒又贬。
毫不夸张地说,大众的纯粹性破坏作用和加速病危或死尸腐坏几乎没有区别,因为他们的确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却不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
群体行为具有不可思议的极端——最崇高或者最卑劣;最正义或者最邪恶。
如果不是有意去研究心理学,作为一般读者,还是慎读心理学著作,一定要带着怀疑的精神去读,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去年年初,号称“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的《巨婴国》一上市便掀起“现象级”阅读热潮,但很快被“下架召回”了。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屡屡觉得它“逻辑不通”、“结构紊乱”、“案例失当”、“表述不准”,章节之间缺乏连贯性,存在重复论证,多处强行推导并得出结论。17年12月份,因为关注“江歌案”(我内心对事后遭遇“网络暴力”的刘鑫是抱有同情心的,当然对遇害的江歌更加同情。我每天关注庭审,也会看网络上的评论,但不发一言,毕竟没有亲自调查,也不知道真相——刘江双方的发言都不可靠,我并不全然相信江母,大多数的自媒体不仅没有去寻找真相,甚至恶意掩盖篡改真相,更不值得相信),注意到很多评论提到一本书——专门研究群体心理的《乌合之众》,所以买来看。在阅读过程中,也发现作者有些观点前后矛盾,论证牵强。当然,整体上还是很客观的,比《巨婴国》的阅读价值高。
心理学家似乎都不太看重逻辑,他们更善于催眠,让读者一不小心就进入他的幻境之中,任他们摆布。
【4】《远山淡影》(石黑一雄 著/张晓意 译)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的处女作。如果用一个具体形象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绵绵细雨、烟雾缭绕、偶尔吹来一阵风,隐隐约约看到远处的风景(《族长的秋天》的具体形象就是惊涛骇浪),书名非常贴切。
最近读原版是英文写出的翻译作品,特别不能忍受其中浓厚的翻译腔。《亲爱的生活》如是,《恋情的终结》如是,《远山淡影》如是,我几乎要把很多别扭的句子反译到英语中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但是对于我一窍不通的西班牙语,日语等语种的翻译作品,我却没有这种感受。不过,这也不能怪译者,好多句子在我们的中文里确实没有使用它的语境。或许对于英语写作的书籍,要逐渐去养成阅读原版的习惯了。
【5】《芳华》(严歌苓 著)
首先看的是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它过滤掉了严歌苓原作中的荤腻腥臊,剥掉了无关紧要的枝节,重新整合了人物形象——电影中的“何小萍”结合了原作“箫穗子”与“何小曼”两个人的身世背景,是一部更加成熟的艺术作品。严歌苓的原著《芳华》里有着密密麻麻的计较,不大气,真不大气,文字感也不好。我更喜欢电影《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