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周末和几个小伙伴在社群里闲聊。
当说到工作话题时,群里一下子就沸腾了。
@在国企做文员
我工作四年了,感觉和刚开始工作没什么区别,每年的工作计划都是简单地复制黏贴。恐怕再过几年,还是一样。都说岁数越大,越没有竞争力,迷茫的我该怎么办?
@秋天的叶子
前年毕业后,我父母托人找了一份国有天然气公司的工作。日复一日地检修设备,没让我积累下太多有价值的工作经验。我感觉自己的职场前景十分渺茫,可我又不想按父母的安排度过这一生,怎么办?
@我是一颗螺丝钉
明年我就30了,目前在一家小公司做财务。每天只和数字打交道的我,感觉已经和社会眼中脱节。这个年纪再跳来跳去地也不可能了,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破局呢?
总之一句话,看不到“升职加薪”的工作,最让人绝望。
很多人对现状的不满,说到底都是因为没有“涨钱”的希望。
不是我们太物质,而是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模型里,生存本就是最底层,最基本的需求。
连基本温饱都达不到,怎么在老婆孩子面前有面子,如何回家见江东父老?
更何况,谁都不是天生就抵触工作,还不是想在岗位上做出点成绩。
结果投入了热情,却没见到任何肯定与鼓励。
就像把点燃的炮仗扔进了水里,“噗呲”一声,没了下文,工作激情必然越浇越弱。
可话说回来,没了激情就能把问题解决了吗?
肯定不行啊。
在职场上混日子,到头来倒霉的还是自己。
那该怎么办?
一、学会“自讨苦吃”
什么?我已经够烦了,怎么还要自讨苦吃?
如果你去年关注过一档叫《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对“雷海为”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
原本只是杭州的一名普通快递小哥,一路过关斩将,拿下了“诗词大会”的全国总冠军。“外卖小哥×诗词达人”的双重身份,让他成了刷遍朋友圈的黑马。
的确,不是在“取外卖”,就是在“送外卖”的人设,与吟诗作对、风花雪月的文人八竿子打不着,怎么就跑到一个人的身上了呢?
在接受采访时,雷海为说:除了从小对诗词有兴趣之外,他每天都会在口袋里放一本诗词集。无论是做电工、传菜员还是建筑工人,只要口袋里有这本书,就能将诗词坚持背下去。
这一坚持,就是13年,才让他遇见了期待中的自己。
如果当初,雷海为没有“自讨苦吃”,而是抱着“送外卖就够累的,还要抽空背诗词?别开玩笑了”的态度。外卖界就会少了一位才子,而诗词界则少了一位冠军。
也许你会说,全国不也只有这么一位快递小哥嘛。你说的这个不具有普遍性。
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做过PPT吗?
貌似,上班的人大都用过PowerPoint的吧。
就有这么一个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每周的主要任务,就是用PPT汇报手机炒股软件的使用情况。
可以这么说,除了做PPT,他没有其他的工作。
于是,他开始死磕,把“PPT”当成了自己的事业。逼着自己每天都有一点变化,不断尝试着新的呈现方式。慢慢地,大家对他的PPT都十分认可。最终他拿到了为总裁制作年终汇报PPT的机会。
当堪比“大片”的PPT出现在大屏幕上时,所有观众都为之一振,他出名了。
可谁又知道,这份文件,是他熬到凌晨五点,修改了无数遍的结果。
就这样,他凭借着独一无二的PPT技能,升职做了公司高管。然后又辞职创办了“涛说PPT”,成了“罗辑思维”官方PPT的战略合作伙伴。
他,就是出身于IT,就职于金融,最后靠做得一手好PPT成为知识界网红的刘哲涛老师。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成功,就一定要做难的事。
别人不容易做到的事,才会让你更有价值。
而且在熬过最初的那段艰苦之后,你会发现这件事会变得越来越好做。
因此,要打破“几十年如一日”的职场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自讨苦吃”。
它能给你带来至少3条好处:
其一,从个人角度来说,挑战困难的工作,就相当于给自己的职场加上了一道“保护层”。
掌握别人不会的本领,你才有资格和领导谈“条件”。
即使退一步说,离开了现有岗位,拥有“高门槛”技能的你,在人才市场上,同样会很抢手。
其二,从领导角度来看,培养一名高技能人才,都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培训成本。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损失厌恶”。
也就是说,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人们宁可不要收益,也要努力不让自己受到损失。
一旦你离开了现有岗位,领导投入都会变成损失。
因此,为了避免自己受损,对方很可能会用“升职加薪”的方式,留住你。
其三,俗话说,苦尽甘来。没吃过苦的人,很难会感觉到甜。
趁着年轻,多接受一些挑战,尝试一些不同的活法。能让你今后的日子里,更懂得感恩,知道珍惜。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又该如何“自讨苦吃”呢?
二、吃苦3步走,请你别错过
所谓“自讨苦吃”,就是要我们撇开简单的工作,尽量选择有挑战的、担当重要责任的工作去做。
可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挑战”这个词在不同人的眼中,也会有不一样的定义。
在阿里巴巴的招聘圈里,流传着这样一个准则:要招到能吃苦的人,就千万不能问他“你能吃苦吗?”
谁也不会傻到回答说:我不能吃苦。
反而,你应该这样问:能不能描述一下,这辈子你吃过最大的苦是什么?
据说当时有个面试者说,他有一次坐火车,没买到票,就只好从上海站到了无锡。
如果这就是他人生中吃过的最大的苦,那可想而知,在工作中,这位面试者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一个简单的回答,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眼中的“吃苦”,究竟意味着什么。
因此,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定义出“你的苦”。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作者将一个人的工作分成了:舒适区、拉伸区和恐慌区,3个区域。
在舒适区做事,我们会很容易上手,有稳定、清闲的感觉。像“钱多人少离家近”,一些职场女性希望找到能兼顾家庭的工作等,都属于这种。
【确定方法】什么工作,让你做起来毫不费力,得心应手?
拉伸区的工作,则对我们习惯的职业安全提出了挑战。它会让你做一些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任务,但又不会偏离得太远,属于“跳一跳,能够到”的水平。
比如说,你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人才,对业务的每一项都了如指掌,就不妨主动请缨去做一次工作汇报。通过讲解自己烂熟于胸的内容,给领导同事一个惊喜,让他们发现你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确定方法】什么工作,你很少/从来没做过,却有试一试的欲望?至于能不能成功,大概有50%的把握,就够了。
然而,恐慌区的工作,就真的会给你带来“恐慌”了。由于距离“舒适区”太远,这个区域的挑战往往会让你产生挫败感,从而乖乖地回到“安全区域”。
【确定方法】除了以上两种,其他的工作,基本都属于恐慌区的范围。
因此,在第一步中,你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三个区域,并且将工作重点放在“拉伸区”中。
第二步,定期更新“你的区域”。
在拉伸区做得久了,有挑战的事情也会渐渐变得没了新意,职场“倦怠感”再次出现。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工作变得“无聊”,就麻烦先暂停一下,重新定义下自己的3个区域。
等划分完毕后,你会发现舒适区和拉伸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延伸。
换句话说,你的能力在不断地提升,能够胜任的工作越来越多,职场价值也自然越来越高。
第三步,学会“挑食”。
虽然说,要获得更好的职场发展,就要学会吃苦。
可这里的“吃苦”,指的是要挑战舒适区,以“获得新技能,培养新能力”为目标。
而不是要苦哈哈地做谁都不想干的“垃圾工作”。
所谓“垃圾工作”,在雾满拦江的《职场动物进化论》中,有过一段明确的定义:
这种工作,往往起源于领导的一个临时想法。而且没有限定日期,没有具体流程,没有质量评估标准,没有奖励惩罚措施……甚至没有明确的汇报领导,只有你一个人夜以继日地玩命苦干。
如果遇到了这种“苦差事”,千万别自我安慰地说:我这是在挑战自己。
相信我,即使你最后完成了任务,也不会得到青睐与奖赏,更与“升职加薪”无缘。
因此,在接受任务之前,请一定要确认这件事对于团队、部门、公司的价值与意义。
小心陷入垃圾工作的陷阱!
好了,现在你已经有了自己的能力区域,并且找到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就别再说“一切随缘”了。
有些年纪,注定了要努力拼搏、自讨苦吃。
千万别做那种,看到别人高薪就眼馋,轮到自己吃苦就抱怨的人。
在该吃苦的阶段,不妨加油冲一冲,给自己一个更多可能的未来。
而且,即使你已经是职场老司机,只要停留在舒适区,就会有被淘汰的危险。
“自讨苦吃”这件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拼奖学金,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马云
—END—
关注简书“董小琳”,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是【不是在读书就是在码字】的董小琳。
减重80斤的80后宝妈,500强企业主管。
如果我的文字能给您带来一些价值,欢迎转发给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