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扫墓的习俗,大多在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赏春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在福建、广东的一些地方,却是在仲秋时节扫墓,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墓门”始开,家家户户开始忙着扫墓,到八月十五“墓门”就关上了,再忙的人也要赶在这一天前回乡扫墓。
家乡尤溪,就是在仲秋时节扫墓。每逢中秋节前,乡亲们便会提前打算,安排好扫墓活动。特别是对于一些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更要翻出日历看看,盘算着回乡扫墓的行程。
祭扫大众墓尤其隆重,各姓宗族为便于外出工作的人回乡参加,会定一个时间统一行动,一般是农历八月的第一个周末或第二个周末。每逢这一时节,乡民扛着锄头、提着劈刀,少则三五一群,多则二三十人,穿行于山川之间,劳作于乡野墓前,景象蔚为壮观。
尤溪缘何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同,是仲秋时节扫墓呢?有人说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国姓爷忌讳“清明”二字清压在明前,便改清明扫墓为仲秋扫墓。这一说法经不起推敲,国姓爷“反清复明”根据地在福建沿海与台湾,可这些地方扫墓大都在清明,哪有与之关系更不紧密的尤溪反而改扫墓习俗的道理,可见这无非是文人闲聊之说罢了。
其实仲秋扫墓习俗古已有之,《汉书·光武纪》记载:“建武十八年八月,有事于十一陵”,说的就是汉光武帝刘秀八月祭拜扫墓的事。所谓上行下效,皇帝带头祭扫祖墓,必然推动八月扫墓之风盛兴。尤溪先民源于中原,再加上仲秋扫墓有合时、合理、合情之处,便保留了这一传统习俗。
所谓合时,即合于天时。全国各地扫墓,以清明、仲秋、冬至三个时节为盛。尤溪多山,每年春季至中秋节前,是草木生长最旺盛时期。如果选择在清明时节扫墓,墓地清理之后,经春雨滋润春草又生,过不了多久便野草萋萋。如果冬至扫墓,野草种子已成熟落地,来年春风吹又生。仲秋时节扫墓,草木生长旺季已过,种子又尚未成熟,清除杂草后墓地洁净,也为来年扫墓省下不少力气。
所谓合理,即合于事理。尤溪是农业大县,农事是重中之重。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此时已过了春播夏收秋种,而秋收冬种还未到来,农民可以利用农闲时间祭扫祖墓,从流传的“八月闲,扫墓旁”俗语,即可窥出其合理之处。
所谓合情,即合于人情。中秋节是个团圆的节日,于节前对先人的坟墓进行祭扫,可以起到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阴阳两隔的至亲之人,于团圆时节到其墓前,清除杂草,摆上祭品,一诉衷肠,以慰相思,对生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感情寄托与心灵慰藉。
每年没到农历八月,乡亲们已开始念叨着筹划着扫墓之事。特别是在外工作游历的人,总是不顾舟车劳顿,长途奔袭回乡扫墓。这其中除了传统习俗的力量,更主要的还是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那对家乡的牵挂和对祖先的追思。
对于游子来说,回乡扫墓在打点行装时,还要记得带着满满的乡愁回去。
这乡愁里要有一份怀念,家乡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梦中不请自来的记忆。当从外地回到家乡,脚踩厚重而亲切的土地,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山路,就会有一种释怀,有一种坦然。
这乡愁里要有一份责任,要知道山间的坟墓里,葬着爷爷的爷爷、爷爷的父母……虽然不曾谋面,但血脉相承,我们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是有根,总归有源。
这乡愁里要有一份敬畏,当站在墓地,摆放祭品,烧香躹躬,燃放鞭炮,要想一想亲人的叮咛嘱咐和谆谆教诲,要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要问自己将去向何处,对于功名利禄,要拿得起放不下。
总之,带着满满乡愁回乡扫墓,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秋风瑟瑟传真情,今年你回乡扫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