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一个日记本,上面记录了关于暗念的男生的点点滴滴,也记下了某一天夜里心血来潮时想到了很多地名。有的是电视正好放到旅游频道时听到的,有的是从课本里知道的,有的是听周围的人提起的。总之,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清清楚楚的记得,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下了。
希望在结婚之前,能去好多地方,最好已经去过了如下地方:云南、北京、广州、厦门、上海、西双版纳、布达拉宫,点了好多省略号。并不是说希望去很多很多,而是我所知道的有名的景点并不多。我记得应该不是写的城市的名字,应该写的是著名景点的名字,但我至今记不起来当时的我知道国内的那些景点,只记得一个布达拉宫。因为历史书上描述,让我觉得布达拉宫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
搬家的缘故,日记本当然无一例外的不知所踪。其实,现在真的特别希望收藏那些对自己有着特殊意义的物品,而不是小时候特别渴望的物质上的满足。因为稀缺,因为独一无二,突显珍贵。所以,现在的我,深知这一点,便想把自己最青春的今天,用哪怕一些三言两,断断续续的文字记录下来。
就连昨晚失眠时,有两句话一直盘旋在我的头顶,又出于省事懒惰,不想钻出暖暖的被窝,用手机记录下来。今早起来便已遗忘殆尽,却又分明觉得,对于现在的自己的记录好重要,但就是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那个时刻不再从来。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再重来也不是当时的模样。特别遗憾的事,关于我成长过程里的,保存留下来的东西,真的是屈指可数。
星转斗移,时至快三十而立的光景。当年那一个小小日记本上的地方,大多已经布满足迹。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有点简单。但于我,却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去践行才能做到的。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凭借自己而没有任何的倚靠。
每一个阶段里,每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都记得给自己一份特别的礼物,以至于让日后回顾起来,还是会觉得有一丝特别的意味。给自己花钱,那是理直气壮的送自己礼物。最懂自己的,最先是自己,也是通过那些不太恰当的表达才得以看清一个比较恰如其分的自己。
在青春年华里,送了自己很多场的旅行。一如既往的是我最爱的礼物,胜过给我包,给我口红。在独自徘徊的岁月里,送了自己很多关于运动的装备,特别的心头之好。跑鞋胜过于高跟鞋,容量很大运动包胜过于精致小包包。
从前很怕跟别人不一样,现在很怕跟人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心态。如果真的勇敢做自己,又那里会管是不是跟别人一样,连做自己你都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印证。并不是一开始就很了解自己的,并不是会一条道走到黑的认死理。
把自己置于身边环境里,总显得突兀的小众派的少数之一。可是,这跟我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关系。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对比的太局限了,为何苦苦把自己置于一个井里去做所谓的比较,这真的好可笑。很怕做一只井底之蛙,很怕误解了世界之大的含义。
我的小众,我的格格不入,放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肯定是这样觉得的。但是,当真的认真去对待的时候,才了解其实大家并没有觉得有多么的特殊不一样。所以,别把大家话赶话的口舌之快当真,谁当真谁就输了。一开始,觉得会介意,会觉得太快融入不进去同龄人的圈子,会觉得已经跟不上趟了,会惊恐会不知所措。
经过一段时间沉淀放松,释放一些对自我的否定,有了一些自我的定位认知。到后来,才觉得,从来没有需要追赶的潮流,从来没有需要去强求的圈子,而都是自然自如。当我自成风景是,自会滋润滋养,也不必去跟随任何人的脚步。
到现在,才觉得,不用刻意跟谁一起为伍作伴,非得找个人聊。跟谁聊,我自己,跟自己也相处得挺愉快, 也从来不担心冷场没气氛的感觉。跟自己聊也挺high的呀,跟自己也玩得挺有趣,从来不觉得枯燥乏味。
从前,总有着一张愤世嫉俗,总觉得环境不容于自己,恨不得,挑战全世界。一方面,觉得大家看我不顺眼,另一方面,又看所有人都不顺眼。另外一个角度,觉得何必解释任何,懂的懂,不懂的拉到。在鄙视一切的同时又怕被鄙视,在傲视一切的时候,又怕是被小瞧的那个人。
现在不去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适应世界。适应的来的就愉快接受,将就不来的就不委屈自己。没有特异功能去隐藏起自己的菱角,那就收起那不安的小心思,而是去遇见自己的多角度。
这就是很大的一个转变,从讨厌自己的异类到心安做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