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背读冷书


这个溽暑难熬的盛夏,气温常在三十多度徘徊。我不能用空调,也不开风扇,把自己闷在蒸笼般的屋里,埋头于两本“冷书”——《毓老师说〈论语〉》与《毓老师说〈易传〉》里。毓老解经,用的是“以经解经”的方法,精深古奥,读起来像攀岩。

单是“备稿”一关,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书中那些陌生、拗口的文言字词,必须逐一查证、标注音义;自以为准备充分了,读起来还有磕绊的地方。录完一遍,回听,不尽人意,只得重来。待到录音完成,修音、降噪、剪辑,又是一轮细致磨人的功夫。最终试听满意,才能发布。发布时,要标注序号、题目,还要在简介栏中提炼精髓——这又得将全文重捋一遍,在字里行间筛出关键,便于日后浏览。明知可用AI代劳,我却固执地亲力亲为,这提炼的过程,同样绞尽脑汁, 同时也是又一次的学习。

高温无声无息。汗水沿着脸脥、脊背不断滚落,洇湿衣衫。每当读完一篇,衣服早已湿透,如果不换,那湿热粘腻着实让人难受。因此这个夏天,阳台上就没断了晾晒衣服。

窗外,知了还没上班时,是难得的清静,我便抢先,在短暂的静谧中录下艰涩的文字。易传三百四十页,论语五百四十六页,原计划年底读完,如今看来已不可能了。起初雄心勃勃,铅笔标注“日读四页”,昂扬了没几天,酷热与艰深便联手将计划逼退,只得减为“日读两页”。铅笔划下的痕迹,是向现实作出的微小妥协,但也是每天必须抵达的刻度。

如此费力劳神,汗流浃背,究竟图什么呢?深知此类解读,既无情节,也没故事,受众几近于无。说到底,我全然是为自己而读。借喜马拉雅一方平台,将所读之书汇聚成库,便于日后回听。这样啃过一遍,便可反复聆听琢磨。对于这样的经典,一遍那能了然?只有在回环往复中,方得点滴真味。这亦是抵御惰性的盾牌——刷短剧何其热闹,读冷书何其枯寂。集体研读两年,进展迟缓,我便用这笨法子,先强行通读一遍。咋磨一下:凭什么,半部论语可齐家? 凭什么,昜是中国文化之源?

在这最热的夏天,以汗水浇灌最冷的书籍,其辛苦自知。苦是苦了点,但每天早上,书声不辍。这汗流浃背的坚持,是给自己的功课,也是对抗浮躁的锚点。

权当是,在这个空前的溽暑,给自己留下的一份纪念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喜欢在汗流浃背阅读 文/飞扬的流沙 我喜欢在汗流浃背阅读 读却诺木的忧与思 读李白的豪放不羁 读阿克玛托娃的月亮...
    飞扬的流沙阅读 140评论 1 3
  • 中午有个学生来问问题,本来我还是胸有成竹的,因为这张试卷我让学生做过,也给好几个学生批改过这张试卷了。 第一个解方...
    栗子的栗_1a02阅读 120评论 0 3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几日的天气格外的闷热,可能是在为7月份的大雨酝酿着情绪吧。空调在24小时,...
    向往美好未来阅读 484评论 2 35
  • 唱歌之所以要唱到汗流浃背,真正意图是为了让听者能够心领神会。我的听者是谁?一般都是我自己。多些时候,我自认为旋律很...
    老绵羊七夕阅读 31评论 0 1
  •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人行走在街道上,便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仿佛要将人吞噬。此时的我,正汗流浃背,每一步都显得如此沉...
    爱在太湖边阅读 279评论 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