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我们送儿子去学钢琴。记得当时是这么跟他说的,“这是我们送你的开学大礼。学琴不是件易事,但是我们会陪着你。学琴的费用不便宜,但是我们能坚持。你可以吗?” 他愉快地点点头,因为练琴的艰辛尚未到来,当下的愉悦更多地来自“我拥有了一架钢琴”。
很快,母子俩的亲子关系紧张起来了。
“小络,练琴了。”
“等我先看完这几页。”
“儿子,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啦?”
“等下,我先写好目标,林老师说了,每天练琴前要先定目标。”
然后,目标定了二十分钟!
“我做饭了,你练琴去哦。”
“林老师说了,大人要一起的,你要哼曲的。”
这样的来回尚属和风细雨,雷霆万丈更是常常!
于是,我开始反思:是我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或者是我们的时间管理出了问题?
首先,练琴的过程比较枯燥,把整个动作直接丢给一个一年级的孩子,随着曲子难度的增加,确实难为了他。自律的孩子有,但毕竟少数。我们说好的陪伴不见了踪影。
其次,孩子喜欢看书,练琴挤压了他的阅读时间。我们并没有教他如何合理地进行时间管理,于是他总是被动地被我们拖来拽去。
第三,每周上完课后,老师都会布置四至五首练习曲目。如果回琴效果不理想,也会增加曲目,老师的本意是希望引起孩子的重视,但是曲目的增加使练琴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好在,我们会及时召开家庭会议。发现问题,商讨对策,持续精进。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仨的共同应对措施是:
第一,每次练琴,我或者他爸必须陪伴,我们哼曲或者伴唱。
第二,分散练琴的时间。由原来的一次三、四十分钟拆分为早上十分钟和晚上二、三十分钟。我们还购买了不同时长的沙漏用以提醒。有用于单支曲子的五分钟沙漏,也有用于整体时间管理的三分钟沙漏。
第三,如果确实完不成多曲目的练习,及时和老师沟通,适当减少曲目。前提是已有的曲目必须练熟。
学琴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