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神经迷思
1. 当用他们偏好的方式(比如:听觉、视觉或动觉)获取信息时,个体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2. 学习者间存在个体差异可以用半球(左脑型、右脑型)优势来解释。
3. 短时协调能力锻炼可以提升左右脑功能的配合程度。
4. 动觉协调能力训练可以提升读写能力。
5. 环境对于刺激学前儿童大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6. 孩子会在食用甜品或零食后变得注意力低下。
7. 科学研究证明,补充Omega-3脂肪酸和Omega-6脂肪酸有利于提升学业水平。
8.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几个关键时期,度过那些时期后,一些特定的事物便再也无法习得。
9. 我们仅仅利用了大脑10%的部分。
10. 经常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会降低我们思维的灵活性。
11. 在学习第二外语之前,孩子必须先掌握了母语。否则两门语言都无法被完全习得。
12. 因大脑功能发展有差异而产生的相关学习问题无法为教育所补救。
13. 如果小学生每日没有饮用足量的水(6-8杯一天),它们的大脑将会萎缩。
14. 一些精神过程的扩展训练会改变大脑某些部分的形态结构。
15. 个体学习者会显示其接受信息的风格偏好(比如:视觉、听觉、动觉)。
摘要
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大脑与学习计划【OECD’s Brain and Learning project】曾着重指出:在专业的教育从业者群体中,许多人都存在着对于大脑认识的种种迷思。尽管这些所谓的“神经迷思”【neuromyth】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它们却很可能对教育实践产生有害的副作用。我们当前的研究调查了在英国和荷兰选定地区的教师群体间神经迷思的流行状况,并对其预测变量【即教师心里存在神经迷思的多寡会和什么因素相关】进行了研究。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大型的观察调查活动以用来评估教师们对于大脑常识和神经迷思的认识。本次调查样例包含了242位对于神经科学学习领域感兴趣的小学以及中学老师。如果我们在样例中发现神经迷思的存在,那这个话题就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教师们很可能会将他们对于神经科学的错误理解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去。此次调查的参与者们在线完成了一份对32个有关于“大脑及其对学习的影响”的陈述进行正误判断的问卷,而其中的15个陈述是神经迷思。额外搜集的数据包含了背景变量(比如年龄、性别、学校类型)。平均结果显示,49%的神经迷思被教师们认为是对的,尤其是那些和商业教育项目有关的神经迷思。然后,大约70%的大脑常识被正确地判断了出来。那些阅读过流行科普杂志的老师会在常识判断部分取得更高的分数。但更具常识却似乎也意味着出现神经迷思频率的上升。我们本次的调查暗示,那些热衷于将基于神经科学发现的可能应用投入实际教学中的老师,会更难分辨出那些伪科学知识。这点也证明了当今社会有必要在未来加强教育界和神经科学界的跨领域对话和合作,让关于神经科学的迷思无所遁形。
简介
有关于神经科学的发现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一直都为教师们广泛关注。追本溯源,在1990-2000年,这个在美国被称为“大脑年代”的十年里,神经科学研究开始得到社会相当的重视。然而,众多学者们渐渐发觉,神经科学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领域,将其中的科学发现准确转化到课堂实践的过程也随之变得异常困难,就如有一道鸿沟横亘在教育与神经科学之间。然而,正由于这道鸿沟的存在,便促使了很多关于科学研究的认识误区,即所谓的迷思的出现。伴随着这些迷思的极速增长,2002年OECD的“大脑与学习计划”对之做了专门研究,最终将其定义为“一个误区,源自对某些旨在将脑科学研究应用于教育或其他领域的案例事实的误解、误读或误引”。倘若这些迷思在课堂上出现,最终只会引致金钱与时间的双重浪费。尽管如此,神经迷思对教师群体的影响尚不为人所知。基于此,本文的作者们将重心放在了研究神经迷思在教师间的流行情况,检视哪些神经迷思是最普遍的,同时也对其预测因子进行了分析。
在展示最新的结果前,作者们对过去和神经迷思相关的研究做了许多回顾。他们指出,尽管神经迷思是关于大脑如何参与学习的错误断言,它们的确是从科学的研究结论中演化而来。譬如,“通过对儿童的学习类型偏好【如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等】进行辨别工作并分类教导,他们的学习成效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这个神经迷思源于对一项正确科学研究的错误理解。那项研究发现,大脑是在用不同的区域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但这些区域却并非是在独立工作,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信息处理上是相互传导、共同工作的。也因此,认为仅是单一的感官通道在参与信息处理的想法是错误的。此外,就算个体可能会对接受信息的通道选择有所偏好(视觉、听觉或动觉(VAK)),实证研究也发现儿童的信息处理效率并不会因为接受适合他们学习风格偏好的教育而得到提高。另外一些广为流传的神经迷思还有:“存在多元智能”、“学习者分成左脑型和右脑型”、“存在学习的关键期”或“一些特定类型的食物会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更甚一步,一些时下流行的教育项目也信奉着神经迷思,如健脑操【Brain Gym】或VAK教学法(根据学习风格【视觉、听觉或动觉】来区分学生)。而快速的商业化活动则正将这些宣称具备脑科学基础,实则谬误重重的教育项目散布到世界各地。
在这些商业教育项目误导着老师时,大众传媒也对神经迷思的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吸引眼球,媒体们通常供应着过度简化或过度阐释的信息,制造出许多误区。这样的做法可能导致社会大众产生如此一个幻觉:复杂的神经科学其实可以被轻易地运用入课堂之中。此外,那些对大脑科学缺乏常识性知识的老师,往往会更易受到神经迷思的误导。由此,缺乏对神经科学常识和大众传媒的误导宣传这两点,被视为教师群体不断产生神经迷思的可能要素。
结论+讨论
经过统计发现,调查表中近乎一半的神经迷思为多数教师们所相信(15个迷思中的7个得到了超过50%的信任率)。其中最流行的迷思和健脑操、学习风格和左右脑学习者这三个话题相关。“当用他们偏好的方式(比如:听觉、视觉或动觉)获取信息时,个体的学习效果会更好”这条迷思为90%的教师所相信。仅次于此,“学习者间存在个体差异可以用半球(左脑型、右脑型)优势来解释”和“短时协调能力锻炼可以提升左右脑功能的配合程度”得到了80%以上的信任度。不同神经迷思的流行程度因国而异。相信神经迷思数量的多寡和脑科学常识积累量呈正相关。脑科学常识题判断的正确率和阅读科普杂志量也呈正相关。教师特质(如性别,年龄,任职学校)与知识积累量和相信神经迷思数量的多寡没有关联。
根据以上结果,作者们验证了对神经迷思在教师群体间扩散的担忧。尤其是那些对神经科学知识具有高度热情的教师,会更容易受到神经迷思的误导。究其原因,是这些老师虽具常识,但知识等级却尚嫌不足。他们缺乏神经科学的专业训练并往往意在寻求简便与迅速的解决方案,这便导致他们无法识别那些伪科学信息。这点是相当危险的,因为这部分教师会很可能将错误的伪科学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或向其他教师散播谬误。
就神经迷思而言,作者们发现,那些和脑科学教育项目相关的神经迷思相对而言更加流行。而不同神经迷思普遍程度因国而异的原因或在于不同国家脑科学教育项目推广程度的差异。譬如,荷兰的脑科学教育项目市场推广力度相对较小,因此一些在英国盛行的神经迷思并不风靡于荷兰。
进而作者们就如何消除神经迷思进行了一些讨论。提到教师应该接受更为直观的教育,帮助他们鉴别神经迷思和缺乏科学依据的教育项目。另外,教育界和神经科学界也应加强交流、互通有无。仅仅是对于脑科学研究有着粗浅的认识无济于帮助教师们辨别神经迷思。他们应该得到评估科研结果方面能力的培训、强化神经科学知识的教育以及对待新信息持谨慎批判态度的培养。另一方面,神经科学专家们需要注意在大众传媒前的措辞,他们应该明确地说明自己研究发现的推论界限。除这些方式外,让教师们决定神经科学工作坊的话题和保障两界认识对话沟通的时间,也不失为两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同时,作者们也在本文中表达了一种忧虑:尽管这次调查的面向对象是对神经科学感兴趣的教师,神经迷思在他们中也相当有市场。故而对于那些无意于学习神经科学知识的教师群体,或许神经迷思会更为流行。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进一步查明神经迷思散播的源头(如书籍、同事、商业公司)并完成以提高教师大脑功能认识为目的的干预性研究。这将不仅有助于未来预防神经迷思传播工作的进行,也会促进真正有效的教育创新项目的发展。
教育里的神经迷思:教师群体间迷思概念的流行情况与预测因子
原文标题:Neuromyths in Education: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Misconceptions among Teachers
来源: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编译:彭宣朝
校对:林泠然
【】为编者注释,()为原文固有
来源微信公号:教育思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