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从来不是凌虚蹈空的抽象概念,它深深植根于基层这一广袤土壤,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当前,我们既要看到基层作风持续向好的总体态势,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新的表现形式亦可能滋生,持续深化基层作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作风建设中的“硬骨头”,其危害不容小觑。不仅空耗行政资源,加剧基层负担,更在无形中垒起了隔离墙,疏远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侵蚀着执政根基。究其根源,出现作风问题的原因既有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也有体制机制上的诱因,更深层地看,是一些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出现了问题,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淡薄。
攻克作风问题,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首要的是强化思想淬炼,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深刻理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从思想深处铲除滋生不良作风的土壤。关键在于扎紧制度笼子,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精准的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实绩导向和群众评价,让那些真抓实干、不务虚功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搞形式、走过场者无利可图、无空可钻。同时,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让不良作风无处遁形。严厉的问责追责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对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给事业造成损失的作风问题,必须敢于亮剑、严肃查处,形成持续震慑。最终,要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将其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广大基层干部的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作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唯有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以“绣花”功夫一针接着一针绣,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才能彻底扫除作风积弊,营造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基层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