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先秦时期农民一年里劳作的艰辛苦乐,是脚踏实地的“劳者歌其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平实的语言和真实质朴的情感。下面我就内容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浅谈对《七月》一诗的理解。
内容上,《七月》以时间为主要线索,记录了农民在一年各个时节里的农事以及生活琐事,一共八个章节,看似平凡有序的记录中,展现了鲜活生动的农民生活图景。
第一章中“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冬日严寒,引出“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疑问和诉求,在严寒的自然环境面前,没有衣物,如何过年?这是是农民最简单而本质的需求,他们必须为这一生存需要而劳动。“三之日在耜,四之日举趾”,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开始修整农具,准备下地耕种,农民的特质就在勤劳,熟知时序对农事的影响,才能有条不紊地耕收。“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一句,写出农民在田间吃饭,田官还要过来监督农事,或许我们会批判田官的所作所为太过严酷,但在农民看来,这似乎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故诗中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控诉情绪,只是用“田畯至喜”一笔带过,可以看出农民随遇而安,不以为意的态度,也透露出农民问心无愧以及坚强的生活姿态,却使读者对农民处境多了一分同情。
第二章描写了春日少女采摘桑叶和白蒿的场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是对田间自然环境的描绘,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黄鹂鸟暖融融地歌唱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光。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少女提着竹筐,沿着小路采嫩桑叶。本是岁月静好,却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道出采桑少女内心的苦闷和惶恐,害怕路上遇见王公贵族,自己的命运就会发生无法掌握的转折。这是古时候女子的苦闷,也带有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第三章,“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记叙了农民采桑养蚕的事宜,说明桑树种植和养蚕缫丝在上古时期早已有之。而农民做这些事是为了制作服装,供给王公贵族。八月妇女开始纺织,“为公子裳”,一方面,这样的劳作是艰苦的,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成果是献给贵族而不是归自己所有,但从“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也可以看出,将自己的心灵手巧变成一件精美的服装,献给公子,虽然辛苦,但内心多少有一份满足和自豪。
第四章主要写收成和捕猎的农事。农历八月是收成的季节,农民愈加繁忙起来,十月过后农民的忙碌也从收获变成了捕猎。“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写农民猎取狐狸和野猫,用它们柔软的皮毛为贵族制作皮衣,农历十二月大家聚集狩猎,把猎得的大猪献给贵族,小猪留给自己。这一章可以看出农民在秋冬时节,庄稼收获过后还要狩猎以求过冬,除表现农家忙碌生活外,还体现出农民勤劳能干,热爱生活的品质。
第五章详细记录了不同月份各类昆虫的活动,“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农民安排农事与昆虫活动联系紧密,对这一切观察细致,了如指掌,因此记叙过程也让人感到亲切真实。“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是农民修葺屋子,准备过年。生活环境简陋,妻子儿女只能勉强容身,算作是过年,可以看出农民生活的不易,有无奈,但也有对生存下去的顽强渴望。
第六章记述了不同月份农家的吃食,列举了李子、葡萄、秋葵、豆类、红枣、稻谷等等食物,字里行间体现出农民对自己辛苦种植得来的成果的喜悦和满足。农妇酿春酒献给主人,采摘瓜果和苦菜犒劳自己的丈夫,这体现出农家妇女的勤劳和贤惠,农民所求的并不多,只希望靠自己的劳动求得温饱,这是多么朴素的愿望啊。
第七章,集中写了农民下半年的忙碌,九月修建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获,之后还要为官家修筑宫室,白天割茅草,晚上搓麻绳,日复一日的辛劳,但也过得充实。或许在农民心里,这样靠自己双手得来的日子比起官家的坐享其成,会更加自在吧。“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个中苦乐,也许只有农民自己才能细细品味。
最后一章,写农民在岁末凿冰,保存在冰窖中,体现出农民的生活智慧;二月祭祖,年终庆贺丰收,宰杀羊羔宴请宾客,最后还要高举酒杯,祝贺主人万寿无疆。农民一年的辛劳不易,在年终的宴飨中得到总结和祝愿,最后的“万寿无疆”,是农民对贵族的恭敬,也是对自己一年艰辛的犒劳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
纵观全诗,《七月》记录了农民一年到头的丰富而繁忙的农事,没有夸张与华丽语句,更多的是平实的白描,寥寥几笔勾勒出先秦农民的生活图景,有喜有忧,有苦有乐。
从情感上看《七月》一诗,农民生活没有诗人的浪漫主义色彩,有的只是农家日常的刻画,所谓“劳者歌其事”,不过如此。我认为,这首诗体现了农民的生活信条:生存最重要。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贵族天生的光环,也没有诗人的浪漫忧郁,他们能够依靠的只有天地和自己的双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面朝黄土背朝天,活着就是他们的目标。所以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面临许多的困难:田官的监督和剥削、王公贵族对少女的觊觎、繁重的赋税和劳役以及自己简陋的生活环境。但在诗中,我们除了看到些许发自农民心底的叹息,并没有看到过多的怨天尤人,相反,他们为收获而喜悦,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自豪。外界的逼迫、苦难无法改变,那么就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向外界的压力屈服,执着向着生存的目标而奋斗,只是为了获得温饱,赢得平凡而能自给自足的生活,愿望简单,情感真挚朴素,读来令人感叹:谁说农民的视野是狭隘的呢,他们心中有对生命无比的热爱,行动上有最切实最真诚的劳作,这些足以让他们艰难前行,品味生活的苦与乐。或许和我们相比,农民更能领悟到生活的真义,而这真义,就体现在日复一日的劳作里,真实而艰难。
读罢《七月》,我想起另一首诗——《观刈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两首诗相同之处在于都描写了农民忙于农事的生活图景,都是写实的,但与《七月》的农民视角不同,《观刈麦》是从旁观者甚至是从官吏角度所写的作品。白居易有感于农民劳作的疾苦,内心同情,进而联想到自己,“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应该说,白居易的情感无疑是真挚的,他不忍心农民如此艰辛的耕作,对自己“不劳而获”感到惭愧,从这一点足以看出白居易为人善良,体恤民情。但从诗歌表达的情感来看,我认为白居易的《观刈麦》是稍逊一筹的,因为白居易是从自己的角度“俯视”农民的生活,感受农民的辛苦与自己的愧疚,而《七月》的主体就是农民自身,劳者歌其事,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字里行间的苦与乐也就更加真实与动人。
“劳者歌其事”,可以说是贯穿《七月》全诗的主题,正因其朴素、真实,才会被传唱至今,为我们认识先秦农事提供宝贵的材料。诗中官吏的剥削的确是农民生活面临的一大难题,但绝不是本诗想要表达或控诉的主体。与其说《七月》是一首哀悯农民生活苦痛的悲歌,不如说是一首轻吟农民记忆的田间乐歌,它有最接地气的劳作,有最质朴的愿望,有最真实的生活,有难有易,有笑有泪,有得有失,有苦有乐,是传唱于田间地头的一首农民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