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父亲总是批评我一件事,就是遇到大人不知道主动打招呼,面对公开场所,不能说出得体的话语。这让我很自卑。
读初中的时候,我的一位女同学,她到我家做客,见到我爸爸妈妈会主动叫叔叔阿姨,我爸爸妈妈夸她落落大方,有礼貌。
我好羡慕她,她在全校朗诵比赛中得到第一名的好成绩。真希望我能成为那样的人。
有一次,在师范学校朗诵比赛中,我模仿那位初中同学,来当众朗诵同样的材料。可是,那材料不适合我,我读不出她的味道,那次朗诵很失败,竟得到最后一名。
我实在不擅长当众讲话,紧张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有时会说错话。这些令我自卑,甚至讨厌我自己。
后来我有了女儿,我希望女儿超越我,能够当众表达,潇洒、出众。我希望女儿会唱会跳,博得大家的喜欢。
记得女儿四岁那年春节,我在家教女儿一段舞蹈,准备到姥姥家去拜年时,给大家表演。在家说得好好的,可是到那儿之后,女儿就是不愿意当众表演,虚荣心强的我把女儿修理了一顿,现在想起她哭得梨花带雨的样子,我反思自己当时一定有心理毛病。
每次走亲访友,路上我都会嘱咐女儿,长辈问话该如何回答,在长辈过生日时,我也会提前教女儿该说什么祝福的话。
可是在聚会时,女儿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大家说话,长辈问女儿话时,她羞羞涩涩,回答的声音不大。哎,我对女儿好失望,真是个不讨巧的孩子。
哎,不光我家孩子是这样,哥哥家的孩子也是这样,每次我和他见面,他就算开门看到我,也不会主动叫一声婶婶。只有我先问他话,他才会回答。
我觉得这可能是家族基因,不擅长说话。我接受这个事实了,不再强求。
后来,我学了传统文化,听到一段话,我彻底知道自己以前多么错误。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致力于巧妙的言语,钻研说话的技巧,会让人看起来变成他了所想要变成的样子,然后止步不前。而短期的来说,语言技巧是很有用的,所以众人掉进了这样的一个陷阱,这就是为什么仁德变得稀少!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想要得到仁的真谛,于是问老师,什么品德是"仁",孔子告诉他,我说不出,但是仁者说话一定是很谨慎的.司马牛一听就激动了,原来说话谨慎就可以了啊,仁真的太浅显了,所以他很骄傲地问老师,只要做到说话谨慎这么简单就可以了么?孔子一听,就明白弟子的浮躁,于是说,你现在的行为已经表明说话谨慎做起来很难,难道说话不应该再谨慎一些么?
保持沉默,比说错话,更好。
做实事比说大话要好得多。
有一次,彪悍的我因为身体有恙住院一周,出院那天是周末,老公单位临时有重要的事情,不能亲自开车来接我,委托哥哥开车来接我出院,送我回家。
由于医院不能随意停车,哥哥在车上看车,侄子来搬运东西。我大病初愈,不能掂行李,平时不多言语的侄子,把行李一件一件从医院二楼,一趟一趟运下去放到车上,他13岁就1米7的个子,是个帅气的少年,那一刻,我觉得侄子更帅了。
只是他那么瘦,修长的身材,拿那么多东西,真令人心疼。
一路上侄子没有太多言语,到家时,我家在四楼,没有电梯,哥哥仍负责守车,侄子双肩背着一个大包,手里又提着一个包被子的包裹,蹭蹭蹭一口气到四楼,等我上楼开门之后,把东西放进屋内,只说了一声:“婶,我走了!”就又蹭蹭蹭下楼了,像一阵风。
这一阵温暖的风,让我知道,无声的行动更能让人感动。我甚至断定:将来,我老了,这个平时不多言语的侄子定会给我照顾,就像今天一样。
以后我带女儿出去,不会再特意嘱咐女儿见到谁谁谁要大声有礼貌地打招呼。反而嘱咐女儿,带上耳朵和眼睛,安安静静挺好的。因为现在不是你发言的时候,需要你行动的时候,干活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