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会议室,季度复盘会议正在召开,空气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员工们坐得笔直,总经理正在滔滔不绝地讲话,大伙都在埋头记录着老板的训话和要求:“……要整体提升公司的服务质量,全面落实以客人为本的理念,推动公司不断向前发展。”
类似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天天都在发生。企业经营千头万绪,人力、物力、财力怎样相互协同,各种营销难题更是层出不穷,每一次,我们总是充满希望能一锤定音、全面提升、整体解决老、大、难问题。
然而现实是:收效甚微。当你极力要去整体提升服务质量,可能的情况是,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可是服务质量并不能像预期一样取得成效,客户也体验不到太多的超乎预期的惊喜。那么,问题出在哪?
当我们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时,当初的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提出好的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还是拿整体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举例。大多时候,我们认为要整体提升公司的服务质量,就是要分解各个环节去做改善,听起来没毛病,但实施起来为什么就做不好呢?
现实的世界是,哪怕公司说不计代价投入资源,但资源也总是有限的,各部门就会争抢资源优先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当你用有限的资源,却要360度去做整体服务质量提升时,资源就会被摊薄、稀释,力量就像打在棉花上。
我们正确的做法是要聚焦,分清轻、重、缓、急,不求全方位解决问题,只需洞察出影响客户服务质量的核心关键点,画出客户服务体验地图,在客户服务体验的关键节点做体验设计,而且这个节点最能超出客户的预期(你想做,而且也有能力做得到),就可以有效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
没错,就是打蛇要打七寸,道理都很简单,但做好并不容易。那么,消费者的七寸在哪呢?我们就要洞察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时刻。具体回到提升客户服务质量的目标,你就要琢磨: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超出预期的体验,从而提升他的满意度?
用好心理学上的峰终定律,有助于我们洞察消费者心理,设计出有效的客户关键时刻体验,让消费者爱上你。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的原理,从本质上说跟巴甫洛夫试验的狗狗并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是做广告还是做客户体验设计,本质上就是释放一个刺激信号,从而谋求消费者的行为反射:让消费者信任你、喜欢你、表扬你、购买你、推荐你。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丹尼乐·卡尼曼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一段体验的评价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过程中最强体验(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也就是峰值;另一个是结束前最终体验,即终值,过程中的其他体验对人们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这个发现就是峰终定律。
譬如你去一家购物中心购物,最能给你留下印象的可能是你购物时竟然抽奖抽中了苹果手机,或是竟然被不讲理的销售员骂了心情很糟糕,这对你来说都是峰值(最高和最低),最后你快要离开购物中心时,一位甜美的服务员竟然给你送了一款冬奥会的冰敦敦(终值),这样的体验让你开心了一整天。
对于一段体验的评价,无论你是购物、旅行、做个SPA,或是一段爱情,能记住的就是峰值“最高”、“最低”和“最后”的体验。当峰值过后,终点出现得越快,这一段体验留给你的印象就越发深刻。所以对于我们营销的启发是,当你想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时,不要想着面面俱到,而是要了解消费者的峰值体验会在哪里,我们就在那里设计消费者体验的关键时刻,让客户有“哇,还可以这样”的惊喜。
再举个例子。
有一天你来广州出差,订了一家普通的酒店。一家普通酒店的服务,向来你也不会有太大的期待,毕竟一分钱一分货嘛。可没想到的是,当你走进酒店大堂,服务生竟满脸微笑向你走来,居然还能喊出:“张先生,欢迎你的光临,你预订的房间在这边,我们往这边走……”随后服务生帮你拉起行李……这时候,你会觉得超值对不对,你会想普通的酒店竟然有五星级的服务,真棒!
这还没完。当你从酒店健身房回到房间时(你是个健身爱好者),桌面上竟然多了几瓶矿泉水。哇哇,你会想这么懂我——竟然知道我爱运动、爱喝水,好贴心呀——你被征服了。
第二天,当你临走时,还是在大堂,昨天迎接你的姑娘郑重其事的送了你一份礼物,还说是定制的哦,你非常感谢她,收下了礼物,心想这服务真的太赞了太超值了,下次一定会再来。
看,这就是消费者的峰值体验设计,能够洞察出消费者的关键时刻,让客户留下美好的印象,让你下次再来,一买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