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高中那段时间,早晨6点要去学校上早自习。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老妈就起床准备早饭,高中三年,几乎没用过闹钟、没被人叫过,都是被饭勺和锅之间的乒乒乓乓声给吵醒的。 三年以来,几乎八、九成的早餐都是热牛奶和炸馒头片。在小县城里,有的人家养的奶牛每天都会下新鲜的牛奶,自己家喝不了的就卖给邻里乡亲,3块钱一塑料袋,够一家人早上喝一顿的了。今天的奶买来放在冰箱里冻上,明天早晨用锅煮熟了喝,就总能喝到新鲜的牛奶。味道和市面上卖的加工奶很不一样,不甜,不黏,不腻,有一层薄薄的油膜在上面。虽然每天喝,却从不觉得腻烦。我爱喝甜的,老妈就在牛奶盛出来时,放上一勺白砂糖,用勺子轻轻搅一搅,香味伴着徐徐的热气弥漫了整个早晨,香甜香甜的。偶尔老妈还不放糖,放一些盐,为平淡的早晨添加一些“咸情趣事”。 尤其是在风雪飘飘的冬天,早上喝一大碗热牛奶,再吃两片裹着鸡蛋的炸馒头片去上学,一整个上午胃里都暖暖的,不冷。所以这三年里我几乎就没吃过药,感冒了,喝碗热牛奶发发汗就好了。 我对炸馒头片情有独钟。打一个鸡蛋,搅匀裹在切成一厘米左右厚度的馒头片上,下在油锅里炸成金黄,在清晨的阳光下漫射出柔和的光,好吃又好看。在那时对馒头片并没有什么感觉,现在回想起来,总会有一股暖暖的细流在心里涌动,像刚咬下去的馒头,油烟与蛋香、酥脆与柔软,揉杂成泛黄的过去。 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去了外地,早餐就不再有热牛奶和馒头片。自己一个人,每天早晨就吃一些现成的快餐。或者直接不吃,于是午饭吃很多,身材渐渐走了样。每天的外卖、食堂都是大鱼大肉、油和味精,那些在盘子里闪闪发亮的佳肴,华而不实,味同嚼蜡,偏偏都生了一张张魅惑的脸,蛊惑你把它们吞到胃里,再自己一个人消化掉。一个人在外地,看过了光怪陆离的世界,感受过酸甜苦辣的人情,便越发怀念家乡的质朴。 今年五一回家前和老妈通电话,末了她问:“老闺女你想吃啥?让你爸买去。”我想说要那最简单的早餐。其实,鸡鸭鱼,火锅肉,都不如最简单的热牛奶和炸馒头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