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3天的碎片化时间的拼凑,终于结束了《认知天性》一书的阅读,对书的整体评价和感受是:如果你想成为终身学习者,读这本书没错的。书中应用了大量的认知心理学实证研究结果,既有理论高度又凝集了众多的现实性操作案例,强化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实操性。唯一一点让我觉得有点枯燥的是,文中很多内容如间隔检索练习都是在不断地重复和强化,可能这是笔者用现实案例方法现场演绎间隔性的重复认知可以强化记忆学习效果这一重要真理吧。在总结这本书之前先分享一下王尔德《自深深处》推荐序中提及的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的论述,很是喜欢,颇有感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文学中的爱情总会略显高级。
《认知天性》精简书评
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学习既是人的一种本能,又是一种对抗懒惰天性需要付出努力的认知活动。所谓付出努力是指花费时间,精力去认知思考自身的已知所处的水平,并深刻把握自己未知之境,逐一攻破。“考试”是个好东西,如果你跟我一样觉得很不认同,那就对了。因为我们不想面对考试过后的结果,不想面对自己的“弱点”,不想付出努力去改变。
第二部分则为我们呈现了学习的本质,是知识链和记忆链的综合。倘若想要学习好,那就需要频繁不断的练习,让已知与未知的链接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如果想要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首先要成为会反思、能构建,让知识的提取和应用像"肌肉记忆”一样的条件反射。如果你觉得学习新的事物很艰难,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你的学习方法不对,另一方面是当你花心思去理解和认知一个新生事物时,花费的努力越多,我们对其掌握就越牢固。不要再过度地相信我们传统坚持不懈的一些像反复阅读、在书上划线、在课堂上记笔记以及课后温习笔记、使用不同的记忆策略等方法,因为其有效性真的会令你失望。
第三部分“后刻意时代”的来临,其核心是间隔练习和多样化学习,这也是一种提高辨识能力的有力方法。我们平常认可的集中练习表面上看起效快,但最多针对的是我们的短时记忆,而且间隔练习和多样化学习其对准的是我们的常识记忆,以及新知与旧知的关联。间隔练习表面上看是速度减慢,但长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记忆痕迹(新知识的心理表征)需要一个巩固加深的时间,并赋予其意义。所有说看的来的快只是短时快;看起来的慢是表面,其本质是深度和长久。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学习的步骤:编码、巩固、检索。编码是将感官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停留在短时记忆阶段;巩固是将心理表征转化为长时记忆,稳定记忆痕迹,赋予其新内涵,明确新旧知识见得关联;检索的核心是多种信息知识间的关联。“记忆是存储的信息(记忆痕迹)与可能提示信息的环境线索两者的产物。”可以这么理解:长时记忆=记忆痕迹+检索线索。
第五部分教你如何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什么是心智模型?它是被牢牢记住并熟练应用的技能或知识结构,比如被记得牢牢的象棋棋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练习进行综合和调整。“专业是指在不同环境中的专业性训练和练习中积累稳固高效的心智模型,从而能够在面临不同的场景挑战时迅速做出正确的应对决策。”
第六部分则是让你明白何为学习风格,尤其对“没头脑”和“爱自省”两种学习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告诉我们不要过度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要尊重专业性的学习分析和练习,因为你往往会会产生错觉。“没头脑”是一种无意识的、直觉式、瞬发式的直觉型判断的学习方式;而“爱自省”则是指有意识地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会比较慢,因为这需要我们做出权衡选择和自我控制。幸运的是“爱自身”的学习风格会让我们自身检查自己是否冲动、预先做好计划、分辨选择、想清楚自己选择的意义和效果,不断反思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七部分强调了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妙招。首先,人取得成功更多的是靠勇气、好奇心和坚持,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智商。如果想要成功,先学会面对失败。然后,早期教育对儿童智商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如你不是“非富即贵”请多花点精力陪孩子成长吧,陪伴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性的对话、提问、讨论、做游戏,是不断的环境刺激和系统性学习。第三,想要终身成长,请像专家一样去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有然。不要为成绩和结果去学习,要为了学习去学习。第四,刻意联系很痛苦,但也很值得。它可以找到我们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提升,可以精准反馈和准确达成。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相当于是对本书的总结,并分别向学生、教师、职场人士和培训者学习提供了学习策略。其共性的学习策略有:成为主动学习者、相信努力的力量、学会反思、正向看待合意困难和考试检测、间隔检索、不同主题的多样化学习、细化、自测、间隔性分析自身学习水平、每周总结梳理....
如果问我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是什么?那就是:
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倘若学习自律于你而言,很难,请不要对“苛刻的练习要求和检测反思”反应过度,先接受,从内心上主动慢慢去做,动脑用心,时间会告诉你,背后的努力都值得,不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能称得上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