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天气热的像蒸笼,持续的40度高温,让段子手又火了一把,什么出门前是鲜葡萄回来变成葡萄干,什么出门前是木柴回来变成黑炭的,我自己则是每天下班从小区门口走回家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挥汗如雨,衣衫湿透。
在这样的心情下, 我对于女儿琪琪的学业实在有点不想管,火热的天气让我心情焦躁,看到她磨磨蹭蹭的样子,我就没办法管住自己的坏情绪,为了避免不知道什么恶毒的语言会从我的血盆大口喷发出而出,索性由着她慢悠悠的过自己的暑期生活。
她花很多的时间画画和搭积木,因为她比我更怕热,更不喜欢出门,她甚至连一日三餐都兴致不高,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画画的内容大都是围绕冰雪女皇艾莎展开的,积木也总是在造冰雪女皇住的城堡,大概是一年之前她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冰雪奇缘》——一见杨过误终身,深陷于此,不可自拔。
她最喜欢的歌是《随它吧》,她常常幻想着站在舞台中央随歌而舞,她一遍遍看《冰雪奇缘》雪地里的那段舞蹈,一有机会就在空旷的地方模仿,她期待着有一天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边弹钢琴边唱《随它吧》,在任何要求她唱歌的机会里,她表演《随它吧》,她喜欢艾莎的一切,无论是皇冠、权杖、手套、假发都渴望拥有,她关心她的一切,她独自躲在小屋里的时候都在干什么?她的父母离世之后,谁照顾她长大的?为什么她的妹妹怎么叫她,她都不出去?她最后嫁给了谁?她的魔法是怎么来的?
看着她的沉迷和陷落, 我有困惑也有感动,我的童年好像不曾如此痴迷于一样东西,对什么怀有如此的好奇和期待,我也没有她坚定的意志,像模仿关于艾莎的一切,我更不像她,百折不挠的,不急不躁的请求父母给她一点点添置装备。最后,终于感动于她的小心思。为她配置了相对齐全的套装。
那天,我们上完钢琴课,牵手走在回家的路上,一样的闷热,夏天的夜里除了闷热外,估计只剩下讨厌的蝉鸣了。我告诉她我为她买了一套艾莎的装备,已经到货了,她的眼睛瞬间迸发出光芒了,那种喜悦是从心底一瞬间升腾出来的。
“妈妈,真的吗?你真的为我买了手套和假发?”她跳着问我。
“是的,比那更多。”我回答她。
因为不忍心看她在黄梅天里一遍遍去阳台上确定她正在晾晒的艾莎裙是否干了,是否可以穿了,我给她买了三条裙子,以便换洗。因为不忍心听她说朋友有艾莎的手套,于是我给她配齐了艾莎的装备。
“妈妈,我们快回家看看,我完全已经迫不及待了,我等不了了,实在等不了了。”她欢跳着向家的方向跑去,一边跑,一边喊着:“我太开心了,我迫不及待了,真的迫不及待了。”暑期她在学习成语故事,这个成语用的还算对地方。我在后面看着她,想是否自己错了,让她等待了太久?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作者讲述了延迟享受,人会学会自控。倡导我们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教会他们学会等待,延迟享受,以享受更好的东西。作为一个妈妈,我困惑了,在我们轻松的能力可及的范围内,我们迟迟不满足她的需求是对的还是错的?
很多心理学家论证,在孩子童年时光里,父母的完备的源源不断的爱,会给孩子建立原始的信任,会让孩子成为一个阳光的孩子,而这份奠定在内心深处的原始信任,会成为他看待这个世界的基石,会影响他日后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看待世界的价值观。一个总是延迟满足的孩子,一个总是需求得不到响应的孩子,会不会建立不起原始信任,最终走向阳光小孩的反面——欲求不满,一生追逐各种方式填满自己心中的空洞。
什么是你快乐的源泉?我想应该是我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这个世界有很多的小说,文学作品讨论得不到丈夫爱的妻子,是怎样的孤单苦涩。也有很多的鸡汤文描述,他不爱你的几大表现,其中被很多人认可的,他如果不愿意在你身上花钱,他一定不爱你。如果小孩子也这样看待父母的爱——她不愿意给我买心爱的玩具,她一定不够爱我?这个理论是不是也同样的成立。
我们到底该怎样爱孩子?如果能有这样一本万能的书就好了。想到她撒着欢儿飞奔向家的身影,我再一次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