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所望之处,无一不泛白。我独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那年十三,家乡阳谷道的杨柳尚吐青;那年边关告急,青年走上了征夫的道路。在乡人的目送下,踏上了战争的旅途。只记得那年阳光正好,春风拂面,杨柳摇摆着纤细的绿条,一如她摇曳的细腰。
军营的日子里总是慢的让人发慌。北方的四季不如家乡颜色分明,最多的还是薇菜。军粮接不上时我们时常上山采薇,这里采薇再不像家乡般和她在满山地跑,军队组织的采薇只是为了充饥罢了,岂有它求。
还记得当年猃狁来攻,初拿战戈竟被摔倒在地。初战尤为害怕,主将在战车上高声激励我们“此战若胜,归乡可期!”闻及归乡,战士们一如重生,若干年的积怨今朝便要一站爆发。
而我却只期待早日归乡与她共采薇。那一战我们像发狂的野兽,视生死如归乡,视归乡如生死。很多征夫再也听不到军营的号角,再也不能回复家书了。
那一战胜利了,但赢的却是遥遥无期的归途。
算着归程,北方的河流枯了又涨了,南回的大雁来了又去了。唯独不变的便是那年年黄绿交替的薇菜。那年归期无望。
黄河的水依旧一成不变地东流去,脑海里时常闪现与她共采薇的记忆。
“待君归,共采薇。”每当夜深之际,朔风在脸上划过,我常掏出她赠与的香囊。那金丝绣的归乡图,一横跨边关,一竖归故乡,中间却隔得遥遥无期。
2
暖风正好,百花刚吐蕊,他轻轻叩响我家柴门,我们约临走的信号一直未变。不时,我轻掩着柴门猫着腰出来,脸上的淡妆还未完全干透。漫山遍野红的灿烂,宛如铺上了件大红的嫁妆。我们走上一天,夕阳下,岭上霜红浸透了眼眸;笙歌响,山谷回音拨动了征人的归途;人终散。一曲梦终了,耳里尽是泪水。
他出征三年了,期间偶有书信。他说边塞的薇吐出了新芽,等十月薇菜老了的时候就可以回家了,这年头有家跟没家一样,居无定所,就为了和玁狁厮杀。
我未曾告诉他,家父已将我许给他人,十月小阳春便是婚期。只是一直在期盼他可尽快回家。
3
薇菜柔嫩初发芽时,战士们便开始打包行李,唯恐到时来不及。即使归期还很遥远,可战士们已做好归家的准备。每天讨论最多的还是回家,心里忧闷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的,又饥又渴。防地调动难定,何时是归期呀!边塞战事又告急了,我们把行李拆了又打包,打包了又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正的打包回家。
一转眼薇菜已老发杈枒,军营里讨论回家的话题愈来愈多了,战士们打包行李的也越来越勤奋了。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要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都没闲暇,满怀忧愁,生怕从此不能回家。
十月小阳春,很多树木被欺骗的长出了绿芽,门前的桃树也被这一时的暖阳哄出了三三两两的花蕾。与春季相比,没有一成的灿烂,没有丝毫的妖艳。
红的是嫁妆,绿的是凤冠,紫的是霞帐,还有两行粉色的泪痕。那天没见到他,此后许久也没有再见他;那天风很大,阵风吹过再也没有往事回忆,只留下泪痕残妆。
4
戍边的战事依旧很激烈,可马儿依然雄骏又高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排列地整齐又有序,战士们时常挂着鱼皮箭袋雕弓。没有一天不戒备得,军情紧急的不敢卸甲而睡。
愈是紧急时期,官差跑得愈是勤奋,一月之间连报三捷。
唯独这时家书难寄,有时多希望南飞的大雁能帮我带去叠在枕头下方厚厚的家信啊。十月里,还是没有回家。随着冬季温度愈来愈低,迎来的是一场皑皑白雪。戍边战士回家的热情也被雪水浇灌下来,再也不打包行李了。
身如浮萍,居无定所,一生都放在战争上,玁狁之故。
春来了又去了,不知迎来了多少个朔雪飘飘的季节。唯一能道明时间的便是军营旁那棵松树,来时树苗不及膝盖,如今可以十几人纳凉避暑了。每年朔风吹起都可听到它呜咽地低吟声盘旋在军营上方,勾起征夫泪。
5
又一年降雪时节,调度令下来,换下了一批老弱病残,再也不能驰骋沙场的战士。换上行李,却再也没有了年轻时那份回家的强烈欲望,心里一如坑坑洼洼的雪地不知所措。
一步一脚印,快了,快到家了。离家越来越近,往事在脑海里浮现的愈加强烈。她还会像以前样在后山采薇吗?她现在怎么样了?一切关于有她的的零碎记忆都被大脑一一拾罗起来。
驿站两旁,枯老的杨柳再也没了生气。那年离家时,杨柳扯着我的衣袖,依依不舍。而今,却是我抚摸着它们苍老的身躯任由雪水浸透衣衫。那年十三,薇正盛,夕阳将影子拉的格外长,她倾身细细道“待君归,共采薇”,分离处相对无语,沉默不忍回头,唯有温酒旁的锦囊香如故。
回头看那遥远的边关,只留下一行若隐若现的脚印挂在皑皑白雪的大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