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整理源自永澄老师公众号:
《目标是什么?》01
公号发文是永澄要做目标管理的知识库体系,梳理出和目标有关内容以后,准备梳理形成目标管理的方法论体系,这时发现重要的问题:目标是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认真回答过。
以往对目标的理解:
从目的、意义和价值(why)角度来说,目标不是用来达成的、而是用来校验假设的。
目标是眼睛中可以看到的标准--自洽范围太狭窄,解释效率太低;
目标不能随意设置指标--是从使用方法来谈
但没有从定义角度(what)回答,概念不清、不严谨。(概念:是一切讨论的前提,如果没有概念,讨论不存在;概念是一个对象的边界和内涵,只有概念明确才能思考清晰、逻辑才能成立。)
重新定义“目标”这件事:缺乏科学定义,不能直接调用科学假设来推导,增加试错成本,但也可以让个人抢占关键词的解释权。
永澄老师从4个层次介绍目标的定义:
顶层:全局定义
意义层:基于why的定义
工具层:基于how的定义
其他:基于其他可能的使用方式定义
从顶层定义开始要有顶层的、全局的关键元素作为分析的抓手,两个关键词:变化和时间。
哲学描述“变化”: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无论多么短的时间段,人都会发生变化。
图片表示:
T1 表示初始时刻的结果/状态,蓝色的“我”
T2表示变化后的结果/状态,橙色的“我”
T1 T2之间间隔用t表示
一切变化都可以表示为:“我”在t的时间差之后变成了“我”。
(后续讨论GROW模型,就是用来构建现状(Reality T1时刻)到目标(Goal T2时刻),个人常州可以定义为从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过程,可用上图表示。
当某一图片可以表达出一个概念的内涵,就像用上图表达“变化”,这张图片就是“变化”的心理表征。
变化之下有两种不同人生:
随波逐流式的
从“模糊到清晰”轴线上的人生分布
随波逐流式:
“我”不关心“我' ”是什么样子,"我" 只会随着外部环境变化,没有一点主观能动性。比如咸鱼、自我不进步。
生活方式是被动、脆弱的。
从"模糊到清晰"轴线上的人生分布。
是一个线段的概念,“模糊”是知道“变化”的存在,但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变成什么; "清晰"是:不仅知道"变化"的存在,还要清晰精准地描述出来,从 "我" 到 "我`" 的样子。绝大多数人,都处于模糊到清晰之间。
从"变化发生的位置"这个视角看变化,大约也可以划分为两种:
①在原有能力范围内"变化",
比如说,每日例行工作,你会觉得很轻松、很自然地完成,很多人之所以看不出变化,就是因为这种变化积累的比较慢;
②超出能力范围的"变化",
比如说,设定一年后自己可能成为的样子,那必须要使用想象力,并且充分地面对无法达成的可能(毕竟,你再考虑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无法达成甚至成为常态)。
由此,目标应该也可以分成两大类。
此点有助于理解富人思维(Be-Do-Have):越是清晰的人,越是知道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的,或者,假设一个未来,让自己走过去。那么,他们一定是按照先思考Be(未来成为什么、实现什么、拥有什么)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做。
人们想知道变化的结果,也就是 T2 & "我`" ,用话术描述为:
1)越是能够说清楚变化的结果,越是能够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2)越是能够说清楚变化的结果,越是可以跟他人沟通,让他人明白自己的内心,以获得合作的可能。
目标的定义
目标是描述"变化"全过程(T1 & t & T2)的"概念"集合。
此定义设置为顶层的、全局的定义方式,因为可以精准地解释"目标"的心理表征。
关联了“时间”的刚性度量,指向不变的“改变”,自洽若干推论:
什么是目标制定?
目标制定(或制定目标)就是澄清变化的预期,弄清楚起点、过程和重点。变化分为模糊到明确、隐性到显性、自己清楚到与他人协作、能力范围之内到之外等等不同种类,那么,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自然要分析变化的属性,以更好地确定使用哪些概念对变化进行描述。
什么是澄清目标?
目标的澄清就是用不同的概念作为工具,对变化的全过程进行显性化的操作。
什么是科学的目标?
如果目标是描述变化的概念集合,那么,科学的目标应该是清晰的、可以实现的、低动力耗损的、高效能的"变化"期待。
目标的能力究竟是什么?
其实是精准使用概念的能力,如果可以将概念罗列并找到最少抓手概念,那就可以将目标能力(用时髦的话叫目标力)进行量化,可以帮助更多人精准地提升目标能力。也更容易分级形成教育和培训体系了。
总结:
目标是描述"变化"全过程(T1 & t & T2)的"概念"集合。
整体思路:
①从"变化"入手讨论,通过哲学观念的切入,构建关于"变化"的心理表征;
②分析"变化"的类型,找到随机波动和"模糊-清晰"的两种类型人群;
③给出"目标"的定义,描述"变化"全过程的概念集合;
④尝试形成若干推论,以验证这样定义方式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