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于2016-12-10 ,由新浪博客搬迁而来)
遒丽的文风 劲健的风骨
--《残荷赋》赏析
文/柯其正
莲荷不仅是一种花卉植物,而且早已上升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渗透到文学、艺术、哲学、美学等众多领域,不仅深为儒士厚爱,而且也受佛家膜拜。对它的文化审美是恢宏深邃的。其中儒学后人,对莲的审美感动也是丰富的、多向的。莲的特殊秉性和给人感官的愉悦,会让儒子们自觉地联想到自身修养,而人的家国离恨的情怀往往又会与莲的凋残联系在一起。
莲成为文人审美对象后,文学作品虽然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但是从体裁上看似乎被诗歌包揽了,见于文史中写莲的散文寥若晨星,古代散文只有周敦颐的《爱莲说》成为名篇,现代散文也不多见,家喻户晓的只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赋的体裁写莲则难觅踪迹,吕兄的《残荷赋》或许还是第一次尝试。
从思想内容上看,这篇小赋虽然不能回避古代士大夫们触景生情的家国离恨,但他走出了传统的悲天悯人、感时伤怀的窠臼,开拓出观物化而得禅悟、顺时运而无愧的崭新境界。
首先,作者在春荷夏莲恬然清逸的生机描写与秋荷色枯香陨、骨立伶仃的对比中,引出李氏四君“千古一心,情系残荷”的哀叹。由此典型概括了古代士大夫赏鲜荷以寄托修身的崇高志趣,观残荷而悲身世的消极惆怅心态。
然后笔锋一转,铺陈我观残荷之悟。于此,作者非止于孤立观察残荷表象,“叶虽凋残而藕节成熟,茎虽枯干而莲子饱满。夏荣秋衰,岁月之常;冬藏春生,轮回不爽。天道如此,又有何伤?”从这些联想铺叙中不难看出,作者是在深入把握残荷的内涵、神韵和风骨,在“遵命自然,顺天应时”地完成自我能量转换过程的理性沉思与觉悟中,实现了残荷价值的挖掘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原来荷的春生夏荣都是为这藕节的成熟和莲子的饱满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即使自身叶残茎枯、风华已老,依然风骨铮铮、野趣横生,这是何等的生命精神和气节风骨!其乐观、豁达、甘于奉献、止于安详的生命态度,岂能不令人心生敬慕与崇拜!这一段的铺陈与议论堪称精彩妙笔,它不仅蕴涵深邃的哲理意蕴,也流露出作者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自我观照与反省,其传播的积极的正能量是显而易见的。当然除了这一主导思想外,文中士大夫的修身寄托和家国身世的感伤也可引起读者的自我反思。
从作品的艺术特色看,首先采用了鲜明的对比和烘托手法。鲜荷与枯荷的对比、色泽枯残与气韵风骨藕成莲实的对比、士大夫情怀与我之情怀的对比,等等,都在烘托中鲜明凸显了残荷的生命内涵与我之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其次,风格清新遒劲,词采鲜丽丰沛,雅俗共赏。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在引文中就将荷入老境萧瑟之美与碧荷青春之色的对比中,将人的心境带入睹物思人的意境中,为后文彰显主旨埋下了伏笔。在铺陈时,努力在受众可读性与赋体文的工于词采中寻求平衡点,因此语言鲜活、化典圆熟,既通俗易懂又有丰丽典雅之美,读之如空谷来风,赋味浓郁而清新自然。
除此之外,灵活多变的句式也是其特色之一。文中骈散结合,衔接自然,一气呵成。即使是骈体句式也不囿于固定句式,四四与六四句式之外还穿插有六五四、八四等其他句式。
当然作为赋体文,也还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骈体句的对仗和用韵上尚欠工稳整饬之美,显得不够严谨,第二段的铺陈稍欠精炼和细腻。
原文链接 《残荷赋》